公元前256年,秦灭东周,战国时代进入尾声。同年,刘邦出生在楚国沛县一户平民家庭里,比未来的始皇帝嬴政只小三岁。而他的宿敌项羽,还要二十四年才会诞生。
不论和嬴政还是项羽相比,刘邦的生平都乏善可陈。战国虽然是中国贵族时代的尾声,但是平民大放异彩的时代还远没有到来。那是一个既得利益者肆意斗争的时代,而对平民老百姓来说,不管对生活怀有怎样的憧憬和愿望,最终恐怕都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就是被永远绑死在土地上,如果没有流离失所。作为一个平民,刘邦最理想的生活估计也就是在沛县经营十几亩田地,老死家乡。
然而,刘邦终究不是一个安分的人。战国时代养士成风,各国大贵族无不以蓄养宾客为荣,其中的佼佼者就是战国四公子。这些游士游侠,以文乱法,以武犯禁,从孙膑到毛遂荆轲,莫不如是。因此在那个时代,平民想要做到阶级跃迁,唯一的途径就是投到大贵族门下,一朝有了展露自身才干效死力的机会,则一飞冲天。刘邦年少时候便仰慕信陵君大名,独自一人仗剑从楚国乡间来到魏国大梁,希望投奔到信陵君门下做一名游侠。但等他到了大梁才得知信陵君已死多年,失望之余停留数月,便不得不回到家乡。至此,刘邦青年时的梦想破灭了,虽然他在沛县也结识了一些豪杰,但终究没能找到自身的用武之地,还因为没有从事正经行业而招家人嫌弃。
之后他的经历就比较为人所熟知了,秦灭楚后,他当上了泗水亭长,三十来岁好歹拿到了乡政府的公务员编制;娶了吕雉,算是过上了还不错的生活。和人们固有印象里的无赖不同,刘邦并没有完全对家里不闻不问,把家事跟孩子都抛给吕雉一个人打理。结婚生子后,刘邦经常请假回家,下地务农维持家用。(“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史记 高祖本纪》)
仔细看来,刘邦的平民生涯中丝毫看不见后来汉高帝意气风发的影子,但是比起真正的底层来说家境起码温饱。如果真的要类比的话,亭长刘邦就像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一样,大学的时候心里怀着不切实际的梦想;年轻的时候不愿意接受家里的安排跑到北上广深闯荡,最后却灰溜溜地回了老家断了以前的念想;混个几年个这还算舒服的单身日子;考个公务员再结婚,最后承认现实如此,也就这么凑合过了。普通人的生活大概就是这样,如果作为读者来看的话真的没什么意思,就是人自己,想到自己一辈子就这样的时候,心里也不免会有些悲伤。正因为如此,普通人成为超级英雄的故事、草根逆袭的故事,甚至韦小宝一路奇遇最后娶了N个美女的故事才会深入人心。因为只有生活中不寻常可得的东西才有幻想的价值,但是要靠幻想安慰自己又何必。
年轻人很多时候要靠给自己编一些故事来鼓励自己继续前进,直到梦想照进现实;而中年人很容易对任何超出常规的事情报以否定,还认为自己是成熟和能认清现实。而关于刘邦最了不起的地方,恐怕就在这里。纵观这个人的生平,即使关于他的早年生活资料有限,读过《高祖本纪》也能感觉到,刘邦似乎从没有过多的纠结,梦想破灭的时候他没有太过失落;人到中年一事无成的时候他也没有灰心;有了老婆孩子以后他也会回家干活,但是他也并没有告诉自己,一辈子平平淡淡才是真,否则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时他也不会有胆量在沛县起事。这并不是单纯的有理想或者能够坚持不放弃,那些是从成功学中就能汲取到的东西,而是一种面对现实极度理智的态度。如果要具体一点解释的话,就好比说,刘邦在面对任何情况时,都能够从非常理性的角度思考自身的处境,因此永远也不会因为外界的因素而影响自己的情绪,进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说白了就是实事求是,但是说的简单,却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如同前面的例子,年轻人容易将事情想得简单、理想化,不能理智地意识到事物背后的复杂性,所以容易吃亏;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年人那种事故的成熟就是对的,因为凡事都从特别现实琐碎的角度去思考自身的利益的话,自然不会好高骛远,可很多能够把握的机会可能也被错过了。刘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像一个钟摆一样,从不会不撞南墙不回头,但他也从不会放弃认命;他就像个机器一样看待现实中的各种处境,并且不会因为自己的自尊心受挫而自叹怀才不遇(虽然表现在外大大咧咧谁都可以批评,但刘邦显然和韩信一样是个自视甚高的人),也不会真的不屑于过平凡的生活;更不会介意非要干出什么成就来证明自己。一言以蔽之,现实需要他去做什么,他就会坚持去做什么,但是做不到的话他也不会因为受到打击而退缩,同时这个人总是能保持一种无限乐观的态度。
这种心性本身要比任何成就都重要,如果不能这样看待现实的话,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坛坛罐罐都能让人力不从心,何况更复杂的情况呢。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话,一个人即使没能达成梦想,甚至就连在北上广深拿到一份好工作都没做成,也能够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很好。毕竟,如果一个人只有把希望寄托在达到某个条件上才能好好活的话,他一定过不好这一生。
而沛县泗水亭长刘邦,即使我们忽略掉他威加海内的后半生,假设他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前就死了,尽管那样没有人会知道这个小吏的名字和生平,这个人也是个牛逼人物,因为他尽自己能力很好地度过了这一生。更重要的是,他也不在乎自己是不是牛逼。一个人做到了理智看待生活的真相,又没有因此自暴自弃,他就有魄力和意志接受任何形式的生活,而且不在乎命运把自己踢向何方。
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包括刘邦在内,无数人的命运都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