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阿姨:
成年人锁在自己的惯性思维里,又掌握订定游戏规则的权力,所以他太容易自以为是了。
你在给安德烈的信《有没有时间革命?》中的这句话,很触动我。这让我想到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往往就是父母用他的惯性思维来要求孩子的行为。价值观不同的两代人之间有时真的很难沟通。
最近我的一个朋友就有这方面的烦恼。她是一个女孩子,之前在一家书店当店员。当她有机会晋升为总管时,她选择了辞职。知道她辞职的事后,她的父母就从老家过来,给她安排到亲戚那边工作。
在与父母的相处中,就经常会有些观念间的摩擦。她跟我说,她对金钱并没有那么渴望,对晋升机会也没有那么追求。她想要自由一些,想到处尝试,到处体验。而现在,她相当不自由。她做着她不擅长的工作,整天感觉崩溃。父母会安慰她说,刚开始做事情都会不顺手不顺心的,熬过去就好了。有一份稳定的职业还是比较好的。
她会觉得父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被父母约束着让她很不舒服。但囿于亲情这一层关系,她又只能选择妥协忍让,继续做着那份工作。
这是职业上的观念冲突。现在的青年人与父母往往还有婚姻上的观念冲突。
春节回家许多人都曾面临催婚逼婚的情况。我们讲求缘分,对婚姻不将就。我们不是不结婚,只是不着急。我有个朋友说她觉得单身没什么不好的呀!我们追求好的生活品质,而不是非要和另一个人生活。父母则看重的是孩子要成家立业,要传宗接代。他们总说没看到你结婚生子,他就是不放心。
我们的父母一辈的人生观往往就是求稳,有工作,有房子,有婚姻,有孩子。一切按部就班、波澜不惊,平平稳稳过一生。我们这一辈则求新求变,渴望自由,渴望更多元的生活体验。
安德烈在给你的信里提出要求说:“请不要下断语‘评断’我”“问我,瞭我,但是不要‘判’我”。他的要求是希望不要用你的惯性思维去认识他。两代人之间都以观望的态度去看待对方,而不轻易下判断,这样才能更好沟通。
我们希望父母也能这样做。不要把我们的想法轻易否定,说我们不切实际。不要以一种权威的姿态来俯视我们的选择,说我们不懂生活。
父母常有这样的优越感:我走过的路比你走过的桥还多。如果这是古时候的话,这话还有点道理。但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父母那一辈走过的路可能早已不适合我们了。更何况,我们的父母后来都没有继续走路,而我们往往比他们走得更远,看得更多。
信里你讲了菲利普的iPod被老师没收了的事。你对菲利普说:“在信仰和现实之间,很艰难地找出一条路来。你要自己找出来。”
我知道你想说的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权威,我则想把这句话理解为一种生活态度。我希望父母能看到这句话。我们想要自己去找出属于我们的路,或许那条路很艰难,但请让我们去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