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解释
什么是事实?
事实不变,不会因任何人而变。变化的只是不同的人对“事实”的理解或者解释。
所以,麻烦就麻烦在大部分人把自己的看法、理解当成事实。然后按照自认为的事实、观念去行动,去工作,去生活。更麻烦的是大部分人的观念,是在不知不觉中被灌输的,而对待信息的惰性思维注定大部分人对“事实”的理解是有误的。
什么是浅薄?
浅薄,通常形容一个人肤浅,对知识和信息不求甚解,流于表面。
人性思维的懒惰,注定大部分人对信息的判断,对事物的本质,用最简单最粗浅的方式去理解。因为这样做很快、不累、节约认知资源、节约时间等等,非常符合人类几百万年来的进化。
这里摘抄两位前辈的话:
查理芒格说:听信大众,只能成为那平庸的80%
曹政说:如果你对你熟悉的领域,所得到的总结和别人处于同一个水平线,如果你对你所从事的事业,你理解的逻辑和大众一致,你告诉我你的价值在哪里。
为什么要聊这2个概念?因为重要啊,至于重要到什么程度不要再想了,赶紧上车吧。
对一个事实(概念、观念、事情)的理解正确与否,影响着你的认知和判断,进而影响你具体如何行动。很多时候,阻碍我们行动的可能不是自己的能力,而是我们脑子里错误(浅薄)的观念。这点在【是什么在无形中限制你的成长? ——认知的边界,你的边界】这篇文章中有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清楚了,就不再多说。
二、举三个案例进行理解
案例一: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在面试互联网公司的时候会说,我认为短视频方向是未来的趋势,因为相比文字和图片更加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然后我对互联网公司很感兴趣,研究和使用过许多互联网产品,也有很强的学习能力,相信自己能够胜任。blablabla
我的内心:相信你才怪嘞~
1、你频道短视频方向是未来的趋势的依据是什么?
2、短视频、图片、文字在满足用户具体需求上有什么区别?对比后优点缺点上呢?
3、你研究过哪些互联网产品?你对它们的具体分析又是什么?
4、有没有什么能够直接证明你的学习能力?不靠嘴说的,拿得出手的方案有吗?
5、你很感兴趣、你相信自己这些自我的观念,与我与公司无关,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你事实上是什么样的
案例二:产品经理喜欢用“感觉”,我感觉XXX,我认为XXX。在工作两年之后,越来越发现所谓自己的感觉是没有什么意义的。重要的是事实是什么?你拿什么事实、数据、逻辑来验证你的想法。你的产品方案是要和其它产品经理PK,要经得起技术哥哥的质疑,要真正能够服务于一群有需求且需求在现阶段是非常重要的用户。
我就不说美拍的例子,因为还不合适说。我就拿之前面试腾讯的一件事情来说,面试官问我你说一下微信你认为做的不好或者需要改善的地方。
我当时的回答:我觉得微信的表情管理入口太深,然后目前已经有许多表情包了,所以在使用微信表情的过程中不是很方便,特别是喜欢的表情又排在很后面,这意味着表情排序、删除等等管理的需求是很重要的,希望微信能够推出这个功能。
如果是现在的我,我的思考方式是:
1、通过数据了解每天频繁使用表情聊天的用户,占所有聊天用户的百分比。频繁使用表情聊天的用户的定义:每天使用表情占聊天信息条数的10%
2、通过数据了解用户表情包的数量分布,进而判断有多少百分比的用户表情包过多
3、通过数据了解从用户点开表情窗口,到真正找到并发出表情的时间,进而判断用户找到想要发的表情是否足够便利和快捷
通过1、2、3综合判断表情包管理的需求会影响到多少用户?是否重要,有多重要?是否有价值,有多少价值?是否近期就要做,还是说把资源让给更重要的功能上?(甚至还有更高层面的思考,比如已经证明这个功能确实对用户体验很重要,但是不符合现阶段商业化的方向,所暂时还是不会做…去你妹的......)
在工作上对任何事情,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觉凭什么听你的?另外,我怕有人会有误解,所以说明一下,并不是感觉不重要。因为人与人的相处不是说你逻辑上对了,你就可以乱来,你就可以不顾对方的感受。对待自己对待工作基于事实的理性态度,通过感性去和周围人相处,这两者是不矛盾的,看你如何平衡了。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爸爸的原话,也提醒了我们上面的道理:
对于复杂事物,如何“抽象”为一个简单模型,是需要大量案例锻炼的。如果经过一万小时的有意识的朝某个方向的训练,并且是极为理性的思维和实践训练,是可以获得一些直觉的。大量的理性训练有助于形成一种对同类事物的识别模式,这种模式形成直觉。
案例三:该醒醒啦,别再想什么工作与生活平衡,或者牛人有什么神秘的方法可以一下子就取得很厉害的成就。如果想要在职场上超越大部分人,想成为高手,注定是痛苦的。
心理学家Ericsson的研究发现:决定伟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关键因素,既不是天赋,也不是经验,而是在方法相对正确的前提下,『刻意练习』的程度。
刻意练习是指为了提高绩效而被刻意设计出来的练习,它要求一个人离开自己的熟练和舒适区域,不断地依据方法去练习和提高
在处理事情上,我们的心理上有3种区域:
舒适区——做能力范围内的事情;
学习区——稍微高出能力范围;
恐慌区——远超现有能力范围
你可能对自己的领域很感兴趣(比如我喜欢互联网、喜欢健身),但是在任何一个领域内的刻意练习本身,都毫无任何兴趣可言——因为这意味着自己需要经常去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也会经常遇到失败、挫折。
所以,要么认命,清楚自己以相对舒适地状态在对待工作,然后获得的成长和薪酬会相对平庸一些。要么就知难而上,接受想要高成长注定痛苦的事实。最坑爹的就是一方面想要优秀想要超越别人,另一方面又不够努力和付出,请尊重事实~
三、那要怎么办?
提高对事实认知、判断的两个方法:
因为事实和人性永远都不会变的
(1)通过不断获取信息,拓展自己的认知
(2)不要情绪化,事实和人性不会变,大家的理解都不一样,不然该看到的事实没看到,即使看到了也误解的版本。
在工作上,讨论问题不用“我喜欢、我认为、我感觉”这样的词语(词语的背后是人的认知方式,用什么词语会影响你的思考方式),多用“通过数据判断得出、有XX占比的用户、在这类场景下”这样的词语,要给逻辑、数据。
在讨论中提出建设性质疑,而不是简单的反驳和迎合。观点人人都有,而且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的是正确。有效的方法不是去否决或捍卫一个观点,而是去理性验证这个观点相对真实的情况,它的价值,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等等。
很多时候,阻碍我们行动的可能不是自己的能力,而是我们对事实错误的认知或者浅薄的状态造成的
例如:自己某件事情做不好了,搞砸了,你是如何看待的?
是认为暂时不成功?还是认为我失败了?
例如:在分析别人的时候,或者分析互联网产品的时候
是先分析优点再分析不足?还是只看到别人的不足?一种是学习状态的认知,另外一种是让你陷入局限的状态的认知。
以上两个案例,暂时不成功VS失败,分析优点再分析不足VS只看到别人的不足,哪个认知方式更接近事实?
最后,要写一件打脸的事情。先求小龙爸爸原谅
张小龙在饭否上的一句原话:要提防那些Blog写得好的产品经理,因为在Blog上花的时间越多,在产品上花的时间就越少。原来还以为有例外,现在看起来无一例外。
张小龙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大概率上是:要提防那些在产品上花的时间少的产品经理。不然无一例外都是不优秀的产品经理。所以,这句话是一句正确的废话,但是却被许多人拿来讽刺写Blog的产品经理。
你花3小时时间看电影、KTV参加各种娱乐,人家花3小时写Blog,所以你就有资格嘲笑别人?
虽然张小龙没写Bolg,但是我相信他一定会花时间记录东西、写总结,你看写了几千条饭否不就是事实么。
不过在社会上,事实是你确实成功了,说的话才会有影响力、说服力。所以,我说的话,大家看着玩就可以。
最后假设这样一个场景,如果张小龙是在小米公司做了微信,而腾讯公司的某个人孵化出了米聊,那么微信和米聊的命运又会是怎么样的?一款神级产品的成功,产品做得非常非常厉害之外,还有多少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光是腾讯之前积累的服务器钱的门槛、即时通讯相关的技术经验这2个条件要PK掉多少竞争对手?更何况对于小米来说即时通讯不是它们的核心业务…赌得起么?(之前和技术哥哥聊了一下服务器的价格、维护成本、不同数据量级的产品需要多少台服务器进行支持,光是这一点真的是迷之可怕)
我们写了以上内容,包括之前所有的文章,不代表我已经会了,甚至说白了只是会一点点。把每个人都放在事实的尺度里,大家浅薄的程度不一样而已。
我思考了,意味着我会开始关注事实这个东西。在理解这个层面有些懂了,我也明白行动和实践才是学习的开始。
对于“行动和实践才是学习的开始”这个事实来说,不管是我思考了,还是大家看了这篇文章,我们都还没有学到它,所以…去吧皮卡丘~
我在工作态度和工作表现上,有许多需要反思的地方,谢谢之前提醒过我的人。
事实就是事实,与你我都无关,你爱怎么认为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