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艳萍
那个人把拖鞋整齐地摆在鞋架最底层,然后用钥匙悄悄把门带上。邻居曾以为他一直待在家里。
那个人站在黄色安全线以外,静静排队候车,虽然车站里只有他一个人。那个人在车上站了足足一个小时,尽管“老弱病残孕专座”就在他旁边空着。
那个人下车后轻咳了几声,走了2分钟,终于找到了垃圾箱。他把咳出来的东西吐到手帕纸上,严严实实包好,稳稳当当地放进“不可回收类”垃圾箱内。
那个人出了阅览室。他把报纸按页码排好,走到门口,将报纸端端正正放到了3号报格上。
那个人去了书店,把一本厚厚的小说从书架上拿下来,躲到一个很少有人抵达的角落,默读着。
最后,那个人笑了。这本小说的第三自然段中这样写道:“那个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宛如一阵轻柔的风。风过后,他什么也没有留下,只留下一串气味,香香的气味。你可知道,这气味是他们身上特有的味道。这种味道的名字叫作教养。”(教养的味儿---贾甲儿)
我想起前不久的一顿饭。
那是一天中午,亲戚家孩子考上大学,我前去祝贺。中午在当地一家饭店里招待,主人家并没有人安排坐席,大家随便坐,只要有地方吃饭就行。很是怀念小时候随妈妈一起做客时,那时待客摆的是流水席,主人都会请一位得高望重的长者安排招待事宜,大家井井有条,不会失了礼仪。如今,那些传统的东西已经渐行渐远,代替他们的是所谓的现代文明。没办法,饭还是要吃的,只好带着女儿随便来到一个没人抽烟的房间坐下来。
“大嫂,你抱的是你孙子吧?”对面上席上坐的年轻女子说,大概二十多岁的样子。
“不是,是个孙女。”我旁边的老太太脸上闪过一丝不快,“连生两胎女娃了!”
“那没事儿,他们还年轻,可以再生,反正现在计划生育也不严,生完了罚点儿钱得了! ”另外一个中年妇女接着说。
我看了看身边的老太太,大概有五十多岁的样子,笑着问她:“您带孩子,她们的妈妈呢?” “打工去了呀,得挣钱养活孩子啊,光指望那二亩田地不行啊。”老太太嗓门还真大。
这种情况多了,如今我们这里留守儿童多,他们在家里不缺吃穿,就是教育跟不上,爷爷奶奶管不了他们的学习。
该上菜了,先是两大瓶饮料,孩子们立刻尖叫起来,“我要!我要!”还有一个小男孩直接上了凳子,爬到桌子上。拿碗筷的,要餐巾纸的,老太太一个人照顾两个孩子,慌的手忙脚乱。菜来了,大人们怕孩子够不着,也不看别人需要不,直接把菜移到孩子面前,看孩子夹得慢,干脆直接下手得了,一眨眼的功夫,那盘油焖大虾没了,我和我的女儿惊呆了!也许他们不知道,那也是我和女儿爱吃的菜,只可惜我不敢下手。接着是一盘梅菜扣肉夹饼,大概是上席那位年轻女人的儿子爱吃的菜,小家伙一连夹了两个,还不放手,实在看不下去了,我善意提醒了一下,小宝贝儿要学会礼让,让妈妈吃一块儿,大家每人分一块儿,那孩子好像从没听过这样的话,一气之下把筷子扔了,碗一推,生气了,不吃了!看样子要哭似的。妈妈赶紧拿了她的筷子给儿子,哄着说,乖儿子,用妈妈的筷子,没事儿,阿姨不是说你的,来,咱们再来一块儿吧,筷子一伸就夹了两块,也不看人,连眼皮都不抬一下。我一时无语了,只好低头吃自己的饭。直到最后,我发现小男孩面前“抢去”的饼子并未吃完。
什么样的妈妈就会带出来什么样的孩子。那个年轻妈妈是本来在家就受宠爱,不懂得谦
让,难教出礼让三先的孩子。都说女人最大的资本就是教养,女人的教养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修养和前途。作为女人,我感到压力倍增。
作为小学老师,感到心痛。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就像一张洁白的纸,而在这张纸上涂画第一笔色彩的人,就是父母。教育家爱尔维修说过:人刚生下来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和教育的不同,有人可能成为天才,有人则变成凡夫俗子甚至蠢材。即使再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方法得当,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多数孩子对父母的言行耳濡目染,潜意识下养成一些不良习气。父母平时与哪些人交往,做哪些事情甚至对待事情的态度都会影响孩子。
一方面,有的家庭盼望多子多福,有的家庭生男孩子的愿望还是那么强烈,不生男孩誓不罢休。有时真是不明白,那些人怎么想的,养一堆孩子,而不去教他们,养的再多又能怎样?另一方面,有些年轻的爸爸妈妈忙着带着孩子上各种补习班,钢琴绘画舞蹈算术,比着谁的孩子考得高分,比谁家的孩子会的多,恨不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为了提高孩子的素质,不惜一切代价,什么苦都吃得下。殊不知,孩子缺少的不是所谓的素质教育,是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耐心听别人讲话;是教他们尊老爱幼、文明礼貌、体谅别人的感受;是想他人所想、分享和友爱的点点滴滴。可是我们的家长恰恰看不到这些,不知道比素质教育更重要的,是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