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荒”,是一种孤感》
“扫一扫”,成了交友的一种常态。熟人一见面,还没说几句话,双方拿出手机“扫一扫”,回头见;参加一个活动,有码“扫一扫”,捞一拨朋友;吃个饭,“扫一扫”,得个小礼品;朋友圈里读一篇文章,长按二维码关注,加群,又一帮朋友……
就因为一句话:“有微信吗?加我啊”,一拨又一拨的朋友,一个又一个的群,朋友圈迅速扩大。我们不能不承认“微信”带来的便利,玩微信成了一种生活旋律,并且乐此不疲。可是,在年轻人中流行着一句:我好“友荒”啊。
见到这个词,百度了一下,“友荒”是指出现朋友危机,友情枯竭。生活在网络时代,需要与时俱进,但不能被网络绑架。否则就会在刷着“朋友圈”的同时,产生一种“好友荒”孤感。因为网络的飞速发展,朋友圈宽了,能谈得来的朋友却很少了。由于网络上所结交的朋友,多元而独特,所以,缺少一种现实的存在感,潜在的“友荒”也就有了。
。 我玩微信两年多了。虽然上了点年纪,因为我身边的朋友和家人们都在用。所以,对于新鲜事物,虽然“慢半拍”,但还是入流了。我还是感谢这个软件的,为我的阅读和写作带来很大的空间。但问题是,现在的生活似乎已被微信绑架,就连家里人都创建了微信群,还有同学群,小区业主群,学友群等等。可以说,微信已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由于网络上的忙碌,占用了大量时间,也阻碍了与家人的正常交流,朋友间的见面之情,所以,“友荒”袭来,才觉得刷着“朋友圈”的孤独。
。 亲情和友情是需要仪式的。记得小时候,大人们总把年节走亲戚,当作大事儿的。孩子们住姥姥看姑姑之类的来往,也是充满乐趣的。亲朋之间,坐在一起拉家常叙叙亲情,互通有无;老人们讲故事,小孩子们围坐在一起仰着脖子听;孩子们洒脱地串门挤在一个炕上逗闹;邻里之间凑在一起做着针线聊着天;节日里家里来了亲戚,拨拉几个小菜喝二两……这些简单的生活仪式,充满了亲情和友爱,总觉得真实骨感。所以,该有的仪式不能虚拟掉。
真的,如果每天都活在社交网络上,我们原生态的社会交际功能,一定会逐步退化。 其实,人和人之间那种面对面交流的愉悦感和真实感,是再如何先进的社交网络,都不能相媲美的。想要交到真正的朋友,必须走出门去,而不是一天到晚呆在网上,一边朋友着,一边“友荒”着!
。 俗话说:亲戚不串就远了,朋友不见就生了。见面问候,交流沟通,是基本的亲近仪式。如果感到“好友荒”,就别把有效时间浪费在虚拟的网络里,走走亲,串串友,续一个真实的可靠的“朋友圈”和“亲情网”。试试,回归一下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