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柯维把人际交往总结了六种模式:
1、利人利己(双赢);2、损人利己(赢/输);3、舍己为人(输/赢);4、两败俱伤(输/输);5、独善其身(赢);6、好聚好散(无交易)。
生活中,无论是竞技还是考试,都在强调着赢输的理念,而这样的理念很多时候会对人的观念造成一定程度的误导。比如说,学校的等级制度,只是强调了竞争和比较,却忽视了学生的潜能和天赋。不强调合作的体系,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侵染下的学生,到了社会,核心也是竞争,不是合作,即使合作,也少不了尔虞我诈。放眼望望现在的职场,大多数都是在竞争中前行,良性的竞争使人充满动力,而恶性的竞争则充斥歧视、偏见、恶意。
我曾经在一家公司担任过前台,见过公司里的很多同事都是惯性加班,尤其是当时的人事总监,每天都会加班到很晚,但是从来都是在办公室把腿翘在桌子上,手上拿着手机把玩。老板出现就阿谀奉承,工作成绩不见长,但看起来总是很辛苦的样子。也有曾经的总经理提拔自己的熟人当门店的店长,结果把门店经营的一塌糊涂,而真正用心工作的老员工,一个接一个离职。当竞争不再公平,就是损人利己,谁和谁必须争个高下,这是个很荒唐的问题,如果没有人赢,那就是全盘皆输。
电影《嗝嗝老师》里,女主角奈娜·玛瑟是一名患有图雷特综合症的老师,一直有成为一名教师的梦想,经历过很多面试的碰壁,当她好不容易被一所学校给录取,学校给他安排接管的却是全校学习最差、最难搞的班级,而这个班级其实是贫困生的救济班级,班里的学生受尽了其他贵族同学的歧视和排挤,就连老师也不待见他们,于是他们开始变的叛逆、自暴自弃。这里强调的就是学校的等级制度带来的不良影响,因为区别心给部分学生刻意的贴标签,谁家里有钱、谁学习成绩好,谁就受待见。而奈娜·玛瑟并没有因为这些孩子的表象,而放弃对他们的教育,而是很敏锐的去观察每个学生身上的特长,激发他们的潜能,极致的去调动他们的学习信心。在奈娜·玛瑟的耐心教导下,这班孩子全员逆风翻盘。而奈娜·玛瑟也实现了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梦想。
奈娜·玛瑟在这里用到的就是双赢思维,来实现利人利己的教育,不强调竞争,不搞什么优胜劣汰,而是尊重每个孩子的学习的权利,调动他们的兴趣和潜能。成就了他人,也活出了出彩的自己。史蒂芬·柯维在书里也强调,现实生活需要互相依赖,而不是单枪匹马,你的很多梦想都需要通过与他人的合作才能实现,而赢输模式是这种合作的最大障碍。
再来聊聊所谓的两败俱伤的情况。如果要联系生活,那很多不友好的婆媳关系就是最典型的两败俱伤。
我曾经因为养猫这件事,观念冲突,顶撞过我婆婆,后来想想当时也是情绪在作祟,没控制住自己,也感谢妈妈与我的沟通,她直白的告诉我,我这样与婆婆讲话很不礼貌,她如果不是关心我的身体健康,也根本不会来唠叨我。当我觉察到一件事背后的本意是善,我就特别后悔当时那样同她讲话,后来我就主动和婆婆道歉,说自己不该那样和她讲话,也表达了感谢,感谢婆婆的关心和爱意,同时也表明了我对猫咪的情感,以及自己和先生都会注意身体健康。最后我们就和解了,现在关系依旧很好。
史蒂芬·柯维在情感账户七种主要的投资方式里,有三条强调了理解他人、注意小节、勇于致歉。结合我和婆婆冲突的这件事,我似乎找到了一些心流。
“成熟就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信念的同时又能体谅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这是赫兰德·萨克森年教授多年研究得出的结论。简单来说就是,成熟的人的重要标志,敢作敢为+善解人意。
努力做一个和善而又坚定的成熟的人吧!
感悟来源:《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第四习惯-双赢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