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晨跑归来,路遇一菜市场,里面的人声鼎沸,买卖吆喝声,冲击耳中,如同一首生活交响曲。虽然之前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锡城人的生活节奏,但时至今日,要不是看到人们的脸上还戴着口罩,宣告着疫情还未完全结束外,其余感觉并无两样,仿佛一如从前日常生活场景,烟火气十足。
途经这里的菜市场,在无锡的的美食界中,也算的是卧虎藏龙。沿途的支干小路,两旁林林总总的树立着净是些吃食店,菜市场中的店铺中,有几十年上百年的店铺也大有所在。市场里还有各式各样的江南糕点,清明快到时,艾草青团、麦青青团成主打产品,就爱这口天然材料青香气。“某某记”在锡城是家百年老店,驰名中外。这里居然不怕自砸招牌,开出一家同类店跟它叫板,叫“超某记”,后来又改了个更响亮的名字,里面主打产品叫玉兰饼,油炸糯米面包鲜肉,个头精致,酥脆软糯的外皮、鲜甜的肉汁、紧实的肉馅儿...简直一绝,只要好吃,当地的老百姓才不管你叫啥记,老百姓都会给面子,一样的人气流量,一样的生意火爆。
能在店铺林立的美食街,尚存一席之地,有几家小店经营面食的小店,自然非同凡响,有自己的绝招。无锡人爱吃早面,作为一日里,晨起补充能量的最重要的早餐,锡城人自然不会亏待自己。锡城人的早餐着实够丰盛的,用品种繁多,花样百出也形容不够。据说,数的上来的就几十种,换作每天不同的品种的吃,也够吃一阵子的。吃早面,一般是无锡本土人的风俗习惯使然,外地来扎根的人,习惯自己老家带来的那一套风格,也不好这一口。于是,本土人士将这种早面的风格发扬到了极致,面需配上各种小炒浇头(各类菜品),叫盖浇面。同桌的人既可以一饱口腹之欲,一同的人相互拉呱时事新闻,互换信息,倒也不亦乐乎,吃的人心满意足,意犹未尽。
外国饮食入侵,外地来的品牌餐饮同样不甘落后,纷纷在这里想分一杯羹。其中有个特别印像较深,一碗面居然上百元,它叫“秃黄油”, 属于人间暴力派。一般人,也不会花一百元吃这个面。当然也不乏有好奇者,思考基本问题,这面为什么这么贵,,可能只有江南人,才会想起这种细巧精致吃法,“秃黄油,顾名思义。秃(tei)是苏州方言吴语中“只有”的意思;黄,指的是螃蟹的蟹膏蟹黄;油则是猪油;所以秃黄油就是指只用蟹膏蟹黄来拌上猪油炒制的食物“,入口鲜香,美味在此简单粗暴发挥到了极致,吃后,你的味蕾会让你余音绕梁三日,日后够你回味个三生三世。
甚至新村口有个阿姨做的鸡蛋饼也成有名的网红,那个味道尽管本地人看来没有什么稀奇(可能本地人早吃过了),但一样不影响阿姨从早上四点忙到中午十二点,因为自从成网结以后,生意好到个爆,吸引外来想尝者无数,甚至有人早上四五点驱车几十公里赶来,排队几十分钟,这样不辞劳苦,才得以一尝阿姨出类拔萃的手艺。甚至,雨天也有许多人排着个长长的队伍,撑着把伞在雨中默默的等候,成为这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想想也觉得奇怪的,就为了了吃个饼值的吗?这种鸡蛋饼锡城满大街,遍地都是,吃起来味道一点没有相像的空间,但为什么这里吃景独好呢?这里的门道是否值的一探究呢?
上面说的,只是这个市场深处的几样简单不过的美食,不能成为众多的美食代表,只能说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要是全说了,可能要写上个五千字不止,啊啊,原创不易啊。这些美食,喂养了当地人孩童时代,滋养着当地人的胃灶,让平凡的生活格外美味与滋润。
古龙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如果走投无路,心一窄想寻短见,就放他去菜市场”,记的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是当一个人沉入生活低谷,活的累了,厌倦了周围一切,失去了斗志,那么就让他去菜市场买菜吧,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吃食,永远是人最原始最强烈的欲望,一个还吃得下饭的人,是不会放弃自己的。而菜市场,就是能勾起饮食之欲,是让人重新萌发出对生活原始的地方。再回家自己亲自下厨做顿好吃的,立马鸡血复活。恢复对生活热望。是什么治愈了他心灵的创伤?是生存,是本能,不放弃自我,对生活生生不息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