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本非常有名的经典,骗过了很多很多人,不但千年以来没有人识破,而且人们还一直把它当作真经一样背诵学习,一直以来口口相传,这本书就是《尚书》。
这本书在中国可不得了,属于四书五经之列,就是以前所有读书人科举必背必考的一本书,大家都背啊学啊,但居然没人知道它是个山寨货。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本书又到底讲了什么呢?
《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记言历史。在中国古代,史书记录类型大概分两种,一种是记事,一种是记言。记事是比较间接的,记言是比较直接的。记言就是大部分照搬原话,虽然也略加剪裁,但其实没有费多少心思。记事则需要化自称为他称,费的心思自然要多得多,是更难写的。
中国记言文的历史非常久远,商代留下来的那些甲骨文大部分是问答对话,属于记言,两周金文也都是以记言为主。《尚书》包括了虞、夏、商、周四代的历史,其中这个虞朝,大家可能比较陌生。它是约公元前36世纪初到约公元前21世纪初的一个氏族部落,又称虞舜,都城在今河南商丘市虞城县。“虞朝”即史书上说的“虞舜”,指的就是舜帝姚重华。关于这四代历史的记录,其中大部分是命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书中是这样介绍号令的,行政的号令叫“诰”,与军事有关的叫“誓”,君臣相告的话可以称为“谟”。
这些记下来的语言,后来被汉人编辑,就成为了最早的《尚书》,“尚”就是“上古”的意思,尚书就是“上古帝王之书”。在儒家所传的五经之中,《尚书》是残缺最多,也是问题最多的。秦始皇当年曾焚烧天下诗书和诸国史记,并且禁止民间一切藏
书,直到西汉惠帝年间,才开了书禁,汉文帝更鼓励人民献书,于是民间藏书才重新问世。
当时收藏《尚书》的是一个济南伏生,这里的伏生就是秦朝的博士,这里的博士跟我们现在理解的博士可不太一样,博士,在秦汉时期是一种官职。职责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事务。始皇下诏烧诗书的时候,他将《尚书》藏在墙壁里。后来天下乱,他流亡在外,汉定天下之后,他才回家。急忙把《尚书》找出来,结果发现,已经失去数十篇,只剩二十九篇了。他将这些所剩残篇,私自在齐鲁之间教人阅读。
后来,汉文帝知道了他的事迹,想召他入朝,那时他已九十多岁,不能远行到京师去。汉文帝便派掌故官晁错跟着他学尚书,就这样,伏生私人的教授,加上朝廷的提倡,使《尚书》流传开来,这个版本被称为《今文尚书》。
《尚书》被奉为经典之后,传经的儒生为了让人尊信这本书,竟硬说《尚书》完整无缺。他们说,二十九篇是取法天象,一座北斗星加上二十八宿,不正是二十九吗?
到了汉景帝的时候,鲁恭王为了扩展自己的宫殿,去拆毁孔子的旧宅,结果在墙壁里得着“古文”经传[zhuàn]数十篇,其中就有《尚书》。这些经传都是用“古文”写的,就是用晚周时期民间的别体字写成的。鲁恭王肃然起敬,不敢再拆房子,并且将这些书都交还孔家的主人。
后来,孔子的后人孔安国加以整理,发现其中的《尚书》比通行本多出十六篇,这个版本就被称为《古文尚书》。但是《古文尚书》无人能读,所以就只能收藏在皇家图书馆里。
汉成帝年间,皇帝下召征求能够读懂的人,那时有个叫张霸的人,他不知道《古文尚书》的存在,于是就把《今文尚书》的二十九篇加上左传和书序的一些篇章,编了一本《古文尚书百二篇》,每篇都很短,文意也浅陋,他就把这部伪书献给皇帝,结果被皇帝发现是假的,就被关到了监狱,第一个试图卖《尚书》山寨货的家伙,最后偷鸡不成蚀把米。
而到了三国末年,这件事情终于被另一个人弄成功了。他就是魏国的王肃,这个人是博学并有野心的人,不单弄了这一本,他可是弄了不少“山寨货”,有《孔子家语》、《孔丛子》等等,又伪做了一部孔安国的《古文尚书》,还假做了一个孔安国的序。对于这些,他可是给了不少心思,选取了很多书籍中的好句子,然后改头换面,也就是我们今天俗称的“洗稿”,他把这些句子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变成了这部山寨版《古文尚书》。
他把伏生留下的29篇分割成了33篇,另外再增加了25篇,共58篇,以便对得上传说中的《古文尚书》的篇数,增加的这些篇章,满纸都是仁义道德的格言,极力阐明儒家的“德治主义”,这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依赖的正统思想,是所谓的大经大法,足以取信于人。
但实际上,真正的《尚书》应该是“鬼治主义”的。原来西周以前,君主即教主,可以为所欲为,不受什么政治道德的约束。逢到臣民不听话的时候,只要抬出上天和先祖来,自然一切解决,这叫做“鬼治主义”。西周以后,因疆域的开拓,交通的便利,文化大开。自孔子以至荀卿、韩非,他们的政治学说都是建在人性上面。尤其是儒家,把人性扩张得极大。
儒家觉得政治良好的关键在于诚信,只要君主的道德好,臣民自然跟从,用不到威力和鬼神的压迫,这叫做“德治主义”。但古代的档案,宣扬“鬼治主义”思想的,自然比宣扬“德治主义”思想可信得多。
但是王肃的时代早已是“德治主义”的时代,于是他选择将伪造的书从这里下手,果然让他成功了。当然也有另一个关键因素,就因为他是武帝的外祖父,即使当时有人怀疑,也不敢说话,于是就弄假成真了。
中间又经过很多战乱和修改,最后这部山寨的《尚书》到唐高宗时期被编进《五经正义》,从此就成为了无可置疑的正宗儒家经典,这个状况一直延续到清初。
其实一千年中也有人怀疑过,但都没有实锤就不了了之,直到清朝的三位学者,阎若璩,惠栋和丁晏,三人如同接力一般不断考证调查,一步步还原了《尚书》被伪造的蛛丝马迹,最终将王肃揪了出来,这宗千年公案才得以定论。
他们也考证出了伏生的《今文尚书》才是真本,让它从千年迷雾中还原了真面目。
尚书是中国第一部纪言历史,它的意思是“上古帝王之书”,有两个著名版本《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在清朝之前,一般通用的是后者,但是伪作。千年之后在清代终于侦破了这桩公案,所以现在我们所说的通常是指《今文尚书》,这个过程,是不是听起来很像侦探小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