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看这本书
最近看的书比较偏难和偏向于学习,在读不懂时开始茫然,行为瘫痪。想看一些像2017年那样对我有启发,给我力量和生活智慧的书。于是通过豆瓣,在我喜欢的《无心》的同类书里,看到了这本《吴清源回忆录》,大概看了介绍,对我的胃口。
吴清源是谁
吴清源,出生于福建,后赴日本学习围棋,天才围棋少年,曾经日本围棋第一,总之,围棋非常牛就是了。
本书主要内容及我的感想
从书名可以看出来是吴清源对一生的回忆记录,包括他的身世——大家之后,爱上围棋,赴日学习围棋,并还原了极端残暴的围棋届擂台十番赛获得日本围棋第一的经过;还有他疗养肺结核,在战乱中流离失所,信仰宗教,追随天玺的故事;以及他对围棋规则和以后围棋发展的一些看法。
从作者的文风(话风)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淡定,不论是多大的事件、荣誉、误解,作者的语气都是一样的平静,像讲一件平常的事,用一个简单的表达心情的词语。我想,这个心态对下围棋很有帮助。作者在文中说,其实棋艺都差不多,但心态的好坏决定围棋的胜负,作者将他自己在重大比赛时“尽力而为,顺其自然”的好心态归结于他的宗教信仰。我认为作者的宗教信仰更像是指引他的行为原则。
文中讲到的作者的一段追随天玺的宗教信仰的故事对我印象很深,当时天玺教的教规很严,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其余时间都在念经或做自己的专职工作,稍微做的不好就有被驱逐出教的危险。比如吴清源是宣传入教和找房子供一大群人住。当有主人愿意提供房子时,天玺尊会要求住主屋,并且把主人驱逐出去,而且要求主人必须信教,所以这群教徒经常被赶走,吴清源就经常要出去找房子。作为旁观者,我觉得天玺尊非常无理,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甘心受他摆布,刚开始,可能是对其信仰,后来,身处那个集体中而又与世隔绝,习惯了那个集体生活的一切,就像我们习惯了我们所呆的社会风俗中而不管他对不对,人作为群居动物不愿被集体抛弃。宗教作为信仰,也作为一个群体,给人们信念和行为原则,也给一个集体生活。
吴清源后来回忆这段过往,说这是一段难得的与教徒们共同起居的集体生活,他从小作为围棋天才过着差不多与世隔绝的生活,被捧着长大。所以他感谢这段生活。
此外,文中讲到一个很神奇的现象,当时作者被神灵附体(传说中的鬼附身),是要他从日本回国去找他信仰的宗教。上文讲到的那个天玺尊也是神灵附体的人,神奇。
缥缈、清冽,是川端康成对吴清源的形容,的确是这样,我觉得他有一种简单明净的大智慧。作者一生两大爱,围棋和宗教,对于其他事情,作者称自己不谙世事,书中讲到一件小事,当时吴生活并不宽裕,在有人建议他们把属于他们的大房子转到自己名下时,吴的妻子回答,反正也有房子住了,手续太麻烦就算了吧,那人称他们不是地球人,是外星人。
下围棋的人身上都有一种精神,围棋里的“道”,比如李昌镐的谦逊,赢了师傅非常局部不安但还是全力以赴,任何比赛都要全力以赴,不然是对对手的不尊重。比如曹熏铉既有狼一样追求胜利的精神,又有一种风骨。比如吴清源全力以赴顺其自然的围棋心态。这种精神令人感动。
总结
吴清源从小就体弱多病,还得过肺结核,但活到了100岁。我想这跟他的淡定的心态不无关系。书本好读,简单的文字有平静的吸引力,读的时候平淡并不能看出智慧,读完整本书觉得澄澈明净,简单本身透着大智慧,潜移默化地侵入自己,影响自己的心也平静下来。
附录:摘抄一些话,大概可以感受到作者淡定的性格
「对任何宗教而言,如果单纯只是信仰,那依然在门外。修行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接触到打开宗教奥义之门的钥匙。这把钥匙是各种宗教的秘密,称作秘诀。」
「“作为棋士,为了下棋而丢了性命也算是死得其所。”」
「围棋是两个人共同创造的艺术,同时,也是为了获胜的战斗。这是胜负的世界。胜负世界里永远要求获胜。不管怎样,如果不获胜,个人价值就不会被认可。」
「我认为,如果去了以后真的没法回来,那就到时再说。总是担心结果、考虑之后的事,就会没完没了,所以我对此并不挂心。」
「当我在面临十番棋时并不在意结果,让自己完全不去想“我必须赢”或者“输了怎么办”。这种精神是借由信仰培养的,因此可以说,是信仰在支撑我的棋力。我一贯认为,只要是一流棋士,棋力上其实相差无几,所以胜败的归属往往大半取决于精神状态。」
「如果过于在意对手的棋风,反而可能束缚自身的发挥。独自钻研时不用在意他人,也不会被他人打扰,能更加沉着安定,但与此同时,也只能生成自己的看法。」
「我一贯全力以赴地下棋,既不欺诈他人,也不做令自己蒙羞之事,问心无愧。」
「在那段时间里,多贺谷、木谷、濑越老师等对我关照有加的人相继辞世,我的身边也越发寂寞。我自己会尽量保重上天赐予的身体,注意养生,此外则顺其自然,遵从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