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第十三本书《局外人》完结。本周书单原来是《美国宪政历程》 的,由于现在脑子接收能力还不是特别好,这本书读起来特别慢,500页的任务,就算耗上整个周末,也无法完成。于是,耍了个小聪明,从书架上拿了一本比较薄的书,花了几个小时的时间看完,就为了完成本周书评。至于美国宪政历程,下周继续努力。
短短六万个字的短篇小说,看完有点懵圈,感觉看得懂,又感觉看不懂。看完书末阿兰.罗伯-格里耶对这本书的评价,才发现,这本书,蕴含了哲学的成分,然而我并没有get到。
这本书很短,故事情节也没有多复杂。
三十岁未婚男人的日常工作生活、参加母亲的葬礼、交了女友、杀了个阿拉伯人、法庭的辩护、被判死刑、最终希望死亡并希望更多人到场观看。
守灵的晚上、送灵的路上,默尔索表现的平静,甚至他连母亲的最后一面都没要求见,只是形式的走完了整个需要的过场。母亲的过世,对他来说,是一件能接受的事实。他是一个对所有事都无所谓的人,既定的事实发生,再多的悲伤对他来说,都无济于事。作者对于整个送葬现场天气及环境的描述让我置身了现场,仿佛感觉自己也汗流浃背,头昏脑胀,进而能理解默尔索的冷漠,“太阳高悬,阳光普照,其热度迅速上升,威力直逼大地”、“汗水流满了我的脸颊”、”裂了口的柏油路面是黏糊糊的黑,人们穿的衣服是丧气阴森的黑,柩车车是油光闪亮的黑,置身其中,我不禁晕头转向“,”一片热气腾腾的热气中若隐若现“。
无意的杀人让他上了法庭,最终被判决斩首示众,而决定这一判罚的重要原因,竟然是因为他在母亲葬礼上的冷漠表现。律师的无力质疑“说到底,究竟是在控告他埋了母亲,还是控告他杀了一个人“,检察官声嘶力竭的喊道”是的,我控告这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他认为,一个人在精神心理上杀死了自己的母亲,与另一个案件里杀害了自己父亲的人,是同样性质的罪名。我相信,检察官的这一引导,对于在场的陪审团及法官的最终决定,起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而最终判决后,”庭长问我是不是有话要说,我考虑了一下,说了声没有,立刻被带出了法庭。“整个辩护现场,人们好像是在把他完全撇开的情况下处理这桩案件。默尔索几度想打断大家的话,而后经过考虑,他又没什么要说的了。他连为自己辩白都没劲,像个局外人一样看着这一切,就好像路人看着热闹一样。
甚至在牢房里,他还想象着断头台的细节,也为自己平时未关注死刑现场而懊恼。“我不是不知道三十岁死或七十岁死,区别不大,因为不论是哪种情况,其他的男人与其他的女人就这么活着,活法几千年都是这个样子。总之,没有比这更一目了然的了。反正,是我去死,不论现在也好,还是二十年以后也好”,“既然都要死,怎么去死,什么时间去死,就无关紧要了”。
其实,我无法从哲学角度去分析这本书,因为我不懂,我也不会。我只知道,人生在世,每天都在重复着昨天的生活,不管发生了什么,坦然面对就对了。人有各种情绪,确实像默尔索那般,对所有事都看透,无所谓的人少之又少,局外人未必是个悲剧,也许默尔索是幸福的,在社会的大剧场里,所有人都在演戏,生活已成了他们的重负,而唯有那些抛弃了所谓希望而坦然面对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