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中国城市地图时,你会发现有些城市的街道是以全国各省市县的名称命名的,特别是在上海、青岛、天津这几个城市的老城区,这种街道命名特别集中,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近代以来,这些城市都曾经被西方列强侵占和殖民的历史,有“上青天”之称的上海、青岛、天津三大沿海工业城市更是列强侵略和奴役的重点对象。比如:抗战胜利前,上海大部分市区是各列强的租界;青岛曾于1898年至1914年沦为德国殖民地,后来又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在被帝国主义统治过程中,这些城市的地名都由外国人命名,比如上海的霞飞路、青岛的柏林路等等。我国政府收回这些城市的主权后,为了摆脱殖民烙印,彰显我国人民才是城市的主人,便使用全国各地的地名来取代原来的“洋路名”。
首先说上海
在抗战胜利前,上海大部分市区是各列强的租界,地名都按各自规则命名,主要是外国人的人名命名,如著名的“霞飞路”、“极司菲尔路”之类。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收回列强租界,那些带有殖民地色彩的道路名无疑要改掉,因此采用了以全国省市县地名命名全市道路名的方式。而且不同区域的道路命名是大致与这些市县在全国的位置是对应的,如东北部的杨浦区街道名大都以东北地名命名,西南部的长宁徐汇区街道名大都以西南地区地名命名。市中心区一些南北向道路则命名了各省的名称。少数街道是按原来固有地名命名的,如徐家汇路、杨树浦路、七浦路、肇嘉浜路等。还有就是今天豫园、文庙一带,中华路、人民路围合的部分是以前的上海县城,不属于租界范围,里面的道路命名都是有历史的如文庙路、尚文路、旧校场路等。还有部分道路是按当时国民政府要人名命名的,如淮海路1945年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命名为林森路,1950年被改为淮海路,纪念的是淮海战役的胜利。 建国后重新命名了一些道路,如人民路这种地名有很明显的时代标志。开发浦东时,大都以山东地名命名道路,主要一是山东在华东,二是原来命名的道路山东地名较少。
再说青岛
清朝末年,青岛地区在被德国占领之后,开始了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所以青岛第一批路名是德国式的路名,如“威廉街”(今太平路)、“柏林街”(今曲阜路)、“亨利亲王街”(今广西路)、“汉堡街”(今河南路)。民国初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日本借口对德国宣战,占领了青岛,于是青岛的路名也穿上了“和服”。如“佐贺町”(今广西路)、“万年町”(今江苏路)、“舞鹤町”(今太平路)、“静岗町”(今中山路南段)等等。青岛现在的命名体系是1922年青岛回归祖国之后形成的,于是就形成了以“江苏”、“湖南”、“北京”、“广州”、“泰安”等集省名、市名、县名为一体的命名方式。另外,还有许多地方是以别称来命名的,如“芝罘”就是“烟台”、“滋阳”即“兖州”、“兰山”就是“临沂”。
最后是天津
天津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原因就是它曾被迫开辟九国租界。租界沿海河两岸瓜分,海河西岸北起闸口街,南至小刘庄,依次为日、法、英、美、德租界;海河东岸北起狮子林大街,南至小孙庄,依次为奥、意、俄、比租界。而天津曾经的很多“洋路名”就形成于那段带有侵略性的特殊时期。比如英国租界区以英国女皇维多利亚命名中街(今解放北路,营口道至开封道),法国租界区以官职命名的杜总领事路(今和平路,锦州道至营口道)等。1945年日本投降后,取消了日伪政府时期和各国租界时期遗留下来的带侵华色彩和殖民色彩的路名、地名,对海河西岸的原日法租界和英德租界,按照中国版图的大体走向,按南北向为“路”,以省名命名;东西向为“道”,以市县名命名的规则统一命名。这次大规模地重新命名,在日、法、英、德租界以墙子河一线为横线,墙子河以北道路的路名主要为北方地名,墙子河以南道路的路名主要为南方地名(但洛阳道、郑州道为例外),纵穿墙子河的道路(如河北路、山西路、河北路等)例外。熟悉中国版图各省市方位的人,基本可以找到以这些省市道路名在天津的对应的位置。例如对原法租界河日租界的道路重新命名,南北向的包括黑龙江路、吉林路、辽宁路、山东路、山西路、河北路、河南路等,东西向的包括哈尔滨道、长春道、四平道、沈阳道、鞍山道、赤峰道、承德道等,都是东北或华北地区的省市地名。再如对原德租界的道路重新命名,如江苏路、江西路、福建路、台湾路、广东路;徐州道、蚌埠道、徽州道、绍兴道、苏州道、宁波道琼州道等,都是华东或华南地区的省市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