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智渊老师在《儿童读写三十讲》中指出,对于一年级学生,拼音并非识字的核心工具,其主要作用在于标注字音和辅助查字。真正的识字能力来源于持续的阅读实践——通过反复接触文字,学生逐步实现自主识字。那么,如何引导一年级学生爱上阅读?我总结出以下方法,简单易行,但贵在坚持。
做法一:“分段教学+绘本引导”,搭建阅读初始场景
针对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的特点,我采用“两段式”课堂教学:
• 基础教学阶段:利用课堂前20—30分钟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段,高效完成课本基础内容教学,保障学科知识的扎实掌握。
• 阅读引导阶段:随后学生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此时引入提前筛选好的“低年级500篇绘本PPT”,以生动有趣的绘本故事重新吸引学生,自然过渡到阅读环节,让他们在轻松氛围中接触文字、感受阅读乐趣。
在绘本阅读过程中,通过多样化互动提升学生参与感:
• 设置“故事猜想”环节,引导学生根据封面和标题推测内容,鼓励发散思维;
• 采用“接力讲述”方式,邀请学生接龙讲述,既检验识字水平,也增强成就感和兴趣;
• 融入“词语解读”和“情节互动”,引导学生用生活化语言解释生词,对故事角色和情节展开评价或预测,锻炼逻辑与表达能力。
做法二:“课堂输入—家庭输出”,构建阅读闭环
课堂共读的绘本,鼓励学生回家分享给家长,实现“课堂输入—家庭输出”的完整循环,使阅读融入日常生活。此举重点不在于记忆细节,而是通过持续的故事熏陶,激发学生从“被动听”转向“主动读”,自然形成阅读需求。
做法三:“每日亲子阅读+记录卡”,建立持续激励机制
从入学第一天启动“每日半小时亲子阅读”计划,并设计专属阅读记录卡,由家长填写每日阅读内容,教师每周检查。为减轻家庭购书压力,我每天在班级群分享一篇绘本PPT,保障阅读资源持续供给。记录卡既是阅读足迹的见证,也是“月度阅读之星”评选的依据,通过正向激励培养学生坚持阅读的习惯。
若记录卡未填写,我会及时与家长沟通,强调“家长的坚持是孩子养成习惯的关键”;对于未完成阅读的学生,引导其“当日补读一篇”,传递持之以恒的理念。
做法四:“每日故事”展风采,从倾听走向表达
第一学期以教师讲述为主,随着学生能力提升,第二学期开展课前5—10分钟“每日故事”活动,学生踊跃参与。活动前开展系统培训,涵盖礼仪、语气与节奏技巧,并通过每周提前报名的方式,让家长协助准备,保障活动顺畅。
初期由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带头,随后逐步要求全员参与。对性格内向的学生,采用“温和鼓励+家校配合”的方式,帮助其建立自信。随着能力提升,新增“伯乐点评”环节,引导学生用简单语言互相评价,提升倾听与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氛围。
通过以上方法,一年下来,学生能累计阅读三百余本绘本、数万字文本,识字量和表达能力显著优于同龄人,并能以各种舒适姿态(如倚靠沙发、趴在地板)享受阅读,真正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实现习惯的自然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