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个个性不同的孩子构成了班级,课上,孩子们用智慧发生碰撞,逐步成长。课下,玩耍中充满欢声笑语,但是学生之间发生冲突是在所难免。同学们的之间的矛盾也是老师头疼的一件事情。这个告状过来还没有处理,另外一个就走过来的,使得教师不得安宁,班主任更是烦恼。但是如果学生的矛盾处理得当,可以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契机。
学生参与处理,班主任从旁指导交往
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是班主任日常工作之一,事情小而琐碎,处理起来也耗费不少时间和精力。学生加入处理,会使班主任得到解放。 晚自习,家晴妈妈来接孩子回家,和孩子妈妈说了最近的学习状态。家晴突然之间委屈地哭了。她说,班级有两个女生总是欺负她。
第二天,我并没有单独叫她们出来,而是把问题放在班里。先听家晴把事情说完,再听听另外两个女生的解释,然后让其他学生进行思考和评判。 我相信他们良好的分析能力和辩解能力,“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只要有理,可以走遍天下。 生一说:“我所认识的家晴从来不惹事,只要不惹她,她是不会主动去招惹别人的。”生二说:“我平时总是看到这两个女生一起和家晴打打闹闹。如果是玩耍还好,如果伤和气的时候,两个人对着一个人家晴肯定不占优势。所以,我认为他们三个发生矛盾,家晴应该属于被欺负的一方。”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所有的矛盾方向明显都指向那两名女生。我的目的不是公开检讨她们。我中止了学生们的“控告”,把话题转向引导,问孩子们:如果你是她们的好朋友,怎样会让她们意识到自己无心之举为别人带来了困扰?这样的小摩擦次数如何减少呢?
孩子们开始了沉思与讨论……家晴和两名女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矛盾,这其中有误会。两名女生想和家晴玩耍,但是采取的方式让对方接受不了,在家晴拒绝之后,两名女生并没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为家晴带来了痛苦,尽管家晴已经明确表示不乐意这样,但是两名女生并没有停止自己的行为。
两名小女孩听到嘉庆的诉说和同学们的批评,也表示自己今后不会再这样做了,玩耍应该是开心的,结果造成了别人的痛苦,这样的玩耍就不再有意义了。
学生的矛盾学生来评判,看似放手,暗中还需要老师一步步来引导,总体方向要把握好,使得集体评价客观、公正,以理服人,从而达到“育人”的效果。
引领家长正确对待孩子的矛盾
周末,接到森妈妈的投诉电话,说自己的孩子被同学浩欺负了。她发来两段视频,视频上我看到了森胳膊上新鲜的血痂,并且告诉我,尽量不要在学校发生“校园欺凌”。森妈妈又在微信上找浩妈妈理论。
返校以后,我问浩怎么回事,浩同学很诚实,如实说了自己如何不小心伤到了森,在森的胳膊上留下了两道红印,并且给对方道歉了。
什么?两道红印?我在视频上并没有看到,而是看到了疙瘩上的血痂子。 我问了森,森说他胳膊上的血痂子是蚊子咬的疙瘩,被抠破了。说到这里,后面的同学有人补充:森同学爱抠疙瘩,抠破以后结成痂子还抠,已劝过好几次,但他就不听。
看来我有所误会。首先,血痂不是对方造成。其次,相比起那两道红印,血痂子伤得更严重。但是森妈妈为什么看到森自己抠破的疙瘩不生气,反而生气两道并不显眼的伤痕呢?为什么又在没有了解清楚的情况下就断定是“校园欺凌”呢?
现在上三年级的森已经十一岁了,但是心理年龄和行为符合四五岁的孩子,他不会与别人交流,也不会把事情完整、客观地说清楚。估摸着孩子妈妈担心他在学校会受委屈吧!
这样的小矛盾传到家长耳朵里,瞬间变成了“大事件”。如果我处理不公平,会直接影响以后的班级管理。
我调整好心态,心平气和地和森同学家长谈话,解释清楚。森妈妈以为儿子受伤是他人恶意造成的,而且森又不会完整客观地把事情解释清楚,这是造成森妈妈担忧的重要原因。 我把浩同学如何无意碰到森,如何给森道歉,看到森同学出血的疙瘩又主动去帮助清理伤口等行为告诉森妈妈。浩同学这一系列的处理行为照顾到了森的感受,也没有影响两个孩子之间的交往。森妈妈这才放心了。
家长参与会使学生之间的矛盾变得麻烦而复杂。开家长会时,针对这一问题,我给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一,正确引导孩子交往。二,让孩子学会宽容,很多矛盾是无意中造成的,可以选择原谅。三,发生矛盾时,可以先问问孩子会怎么处理,如果处理方法得当,大可放手不管,如果处理方法不当,就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四,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不能只听自己孩子诉说自己的委屈,要全面了解矛盾的起因经过。
利用集体的力量,培养学生和谐关系
教育社会学认为,班级是一个微型社会。班集体组织结构和人际关系是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关系的反映,班级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处理,实际上就是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和处理社会关系提供了学习和实践的平台及机会。
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不仅仅是老师和学生也是家长必须懂得的学问,在王晓春著作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一书中,对班级建设和孩子的交往两方面给了班主任一个明确的指导。
首先,孩子需要学会正确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孩子不可能永远生活在家长和老师视线范围内,教会孩子们正确的交往观念,帮助孩子们学会协调人际关系,并引导学生学会真诚待人、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团结协作,正确处理好矛盾和合作的关系。如果同学之间出现矛盾,学会角色换位,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让学生先自我批评,意识到自身过错为别人带来的伤害是不正确的。另外也要学会批评,批评也讲究方式,让对方乐意接受并改正。
其次,培养学生的共同爱好和兴趣,使得学生之间有更多更好的沟通交流的契机,增强班集体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共同话题会使得孩子们耐心听取对方的建议,达到求同存异。
最后,让班级体中积极分子发挥作用,同时因势利导,教育班级中那些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向积极方面转化,优化班级的人际关系,推动班级体整体的进步。
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总有磕磕绊绊伴随,小朋友之间的纠纷,有的需要老师耐心引导,有的需要放手交个学生自己处理。学会处理他们之间的矛盾,为成长铺就一条宽阔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