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同事A一起吃饭,不知怎么提起另一个同事B。A立刻满脸不屑,“她呀就是一天闲的没事,一天八遍在朋友圈晒孩子晒奶粉看着就烦。生个儿子全家当成宝似的,好像就她会生孩子,长得难看死了,还晒呢!我现在都不愿意打开朋友圈,一刷新全是她儿子照片,看着烦死了。”我听着心里一紧,赶紧打断她,“那为什么不屏蔽了她呢?微信上不是有个不看她朋友圈的功能吗?”同事A支支吾吾说什么怕错过有用的信息啦,大家都是同事抬头不见低头见不忍心啦……我心想,你在背后说道她的时候可没觉得不忍心。
某新闻网站曾做过一项调查:你最不能忍受的朋友圈行为有哪些。
结果评论里讨论的热火朝天吐槽声此起彼伏。最后该网站总结出了几种最讨厌的朋友圈行为,有以下几种:
1、代购发广告简直要拉黑型
2、自拍后美图秀秀批半小时才敢发出来型
3、不管是嗦粉还是吃法餐都要拍个照型
4、秀恩爱生怕朋友圈好友还有人不知道型
5、每天的生活除了崽还是崽型
6、今天是马化腾生日转发送Q币不得不转型
7、自言自语高贵冷艳装X型
8、有奖转发集赞送礼一个不落型
9、我就是有钱我天天晒气死你们型
10、“朕知道了”点赞狂魔型
玩过朋友圈的人这十种类型应该多少都见识过。九九归一,发这些内容的人只有一个目的——展示。人都有展示自己的心里,希望自己好的一面被人所知。而发达的网络大大的满足了这种心理。难道没有朋友圈的时候大家就不展示了吗?只不过以前网络和通讯不发达的时候人们以其他方式展示着自己。想想你没有过展示自己的想法吗?那种“诶呀,我今天的小饼干烤的这么好,要是有人知道就好啦”的想法不是很正常吗?连我妈没事还要出去遛遛,以期巧遇隔壁张大妈好跟人家“不经意”的提起这个月我又给她买了什么东西呢。
有人说,我可以理解这种心理,但是凡事要有个度。生个孩子发一次可以,也不能一天在朋友圈发n次吧。我想说,首先,那是人家的朋友圈。人家有炫耀的冲动完全可以一天晒八百张儿子照片。而你,无可奈何,毕竟你不是叶良辰。至于你说受不了不想看,完全可以屏蔽啊。你打开的是自己的朋友圈,想屏蔽谁就屏蔽谁,想无视谁就无视谁。你自己的朋友圈还不是随心所欲吗?你是本地人你怕谁啊。
有意思的是很多吐槽别人朋友圈的人根本不会选择屏蔽,而是一边刷着一边骂着。
当然,不排除有的人会因此而“遗漏焦虑”(FOMO,即害怕错过更有趣或更好的人或事),过度依赖社交媒体,唯恐错过与人联系的机会。
但更多的时候,吐槽者与被吐槽者很可能有着同样的心理——展示。疯狂刷朋友圈的人希望展示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他人认同,而吐槽者希望展示自己高屋建瓴的见解。
“我看不惯你这么做,因为你很无聊,什么都晒也太没见过世面啦,我是有见识的人,但是我不晒,到处都是无聊的照片,到处都是杂碎的言论,只有我有着高贵而智慧的头脑,但是我默不作声。我要为自己鼓掌。”
还是那句话,不喜欢可以屏蔽,用不着自以为与众不同而沾沾自喜。高效利用朋友圈才是王道。朋友圈可以说是既有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又有内部圈子的封闭性。关键在于怎么使用。
沟通感情
微信自出现以来发展迅速,因为有着QQ的良好基础,同时又具备比QQ更加方便简洁的通讯方式。语音功能让善于语言表达的人有了更好的沟通方式。不善于语言表达的人也可以选择传统的打字交流。多利用微信跟朋友沟通,随时分享一下你身边的有趣事,有什么不好呢?
分享知识
网络一体化的时代,可以把你想要关注的知识专题添加公众号。然后分门别类,随时涨姿势。有些做得很不错的公众号说不定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呢。我个人关注了十几个公众号,有文学类的,有医学类的还有一些诗词书画以及冷知识科普等。简书就是我在一个文学类公众号里发现的。
了解资讯
关注一些最新资讯,玩微信的时候跟朋友聊聊,不仅有更多的话题而且头脑风暴一下说不定会启发到你,让你走上人生巅峰呢。有个做淘宝的朋友跟我边聊天边看推送新闻,我俩就某个新闻激烈讨论了一阵,后来他把自己的淘宝页面改版了一下,居然让销量直线上升。
不管玩什么看什么,带着脑子思考才有意义。那些你不喜欢的朋友圈内容,可以选择屏蔽,可以选择无视,也可以拉黑删除一了百了。千万不要整天盯着这些东西,一边翻看一边抱怨。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朋友圈。要知道,抱怨而不改变是最没意义的行为。
你的朋友圈你说了算,不要矫情。要么欣赏别人的生活,要么充实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