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读完一本书是我参加工作以来从未做到过的事,而且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感到惊讶,因为在《领导之道》的课堂中AIex老师经常会提起我们的父辈是个什么样子的人,从你的言行举止中能看的到多少父辈的影子,当时在课堂中的感悟是父辈的性格会对我们这一辈人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在看本书的过程中有很大的触动,书中一系例的举例,我都会在自己身上找到相对应角色。
作为父母,我们难免产生自负感,很多时候的想法这是我的孩子,我要对她负责,我要替她决定,我是为她好。一旦涉及到孩子的问题,很少有做为父辈的我们不表现岀自负。因为孩子的所有问题都我们最关心的:在学校有没有受委屈?过的开不开心?和什么样性格的人交朋友?今后想干什么?从事什么工作。很少有做父母的不把孩子当做自我的延伸。
在读父母的觉醒第四章的时候,我真的很为我的自负感而羞愧。更多的时候我想利用孩子学习来完成自己,来填补自身的需要,来实现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说很多次憧憬我的女儿成为一个职业的篮球运动员,在球场上尽情挥撒汗水,家人和朋友为她呐喊助威,又或者说当一名警察为社会惩奸除恶,又或者在部队当一名女军官为国防事业做点贡献,在孩子身上浮现的未来憧憬让我欣喜若狂,有点可怕,这样的自负让我们被不健康的情绪淹没,在错误的状态下教养着我们的孩子,导致无法和她们取得良好的沟通。然而孩子们并非一张自纸,让我们随意图画。
作为一个必须觉醒的父母,我想意味着我们在与儿女的生活互动中要勤于自问:“我是否再用一种恰当的方式对待她,我是否受到过去经历的左右”。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敏感的,暴躁的,郁郁寡欢,抱怨的,愤愤不平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也不同程度表现岀同样的状态,而我们在面对他们的行为时,是否发现是自己的影子的眏照了吗?我们每个人的成长或多或少都会经历一些压抑,父辈在那个年代因为工作生活而奔波,很少有时间关注我们的内心,而我们小时候的那个社会诱惑压力也小的多,对我们的内心强大并没有什么要求,但是现在不同以往,需要我们学习如何察觉自己的言行,尊重她们,与她们共同成长,否再我们对外部的刺激会越来越恶化,也会为日后与孩子的情感埋下伏笔。
《父母的觉醒》还有很多内容留待我慢慢消化理解,变为自己的精神觉醒之路。
读后感之分享:
王蕊:有很多的共鸣的地方。上一辈家庭的传承,好的,不好的,自己的理想或是说没有做到的总想着让孩子来替我们完成心愿,如果孩子没有这方面的意向,也就不会强求。身边也有些这样的朋友,小时候家人重男轻女的思想严重,现在生了一个女儿,会特别疼爱自己的女儿,当朋友讲这些的时候,会察觉到朋友是在弥补自己童年的缺失,但我觉得并不是孩子需求的或者说喜欢的,这种例子身边比比皆是。如果我们父母得不到及时的觉醒,对我们自己及下一代会越来越大的影响。
小敏:身为父母的我们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和思想强加在孩子身上,我当初也有你这种思想,就是让孩子去学主持人,想让她的普通话更加标准,讲话的时候更加自信,但是孩子似乎不愿意,所以作为父母的我们首先应当让孩子享有身为自己的权利,让他们在自己的命运轨迹下生活。
培峰:不要把所有的期待都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你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要看你自己是不是那样的人。你不是那样的人的时候,为什么要让的下一辈成为那样的人呢?那是不太现实的,这种现象会传承。所以不要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首先对下一代不公平,其次是给自己留了后门,自己做不到的,让下一代来完成,当你对孩子的期望高的时候,对孩子的要求也就更苛刻了,当孩子达不到你要求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就会去指责孩子,或者打骂。我们要接受我们的孩子终将会成为一个普通人,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自己就是普通人,我们很多的父母犯了一个错误就是,盼女成凤盼儿成龙,其实终究要有心里准备,当孩子一生下就计划着让孩子学这学哪,不是说学这些东西不好,你要明白学了那些是想孩子的未来让他做什么,就像我以前也有这样的想法,想要儿子能变的多优秀,或者要岀人头地,但自己现在的观念完全变了,现在给儿子学小提琴,想法是很单纯的,能学多少学多少,尽他自己的能力,并没有想着学小提琴让他日后有多大的成就,当他以后参加工作后觉醒无聊或有困惑的时候想起小提琴会很好的释放自己的情绪,现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给孩子提供好的教育,我做为父母能做的就这些,至于他学成什么样,很大一部分得靠孩子自己,我也做好接受孩子也是一个普通人准备。
总结:和上过TA的同学分享读后感是一件幸福的事,在分享的过程中彼此很快从书中的寓意中找到共鸣,的确在很多的时候我们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了孩子的身上,我们这一代的觉醒会有一个在意识中改变的过程,相信更多父母的觉醒会让我们的下一代的生活少背负一些期望,生活更加快乐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