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观赏旅程。带着钱,背着包,在红皮火车上站了8个多小时来到了上海,出站找到基友并沟通好日程计划,用手机找寻着要去的博物馆/展览会地址的乘车路线图。
可如今各种博物馆/展览会的藏品资讯、信息都会在网络上发布;而那些价值不可估量的器具、名画、服饰等文化产物也都会出现在大部分书籍之中,各种认知都很全面,不免心中默想,“这地方我需要去吗?”
无论物质多美好,科技多发达,也不能像博物馆/展览会一样让人感觉到自我存在的条条框框。我想去见识其中的氛围,想观察什么模样的个体也会与我一样来这儿,想了解那群个体是如何玩转博物馆/展览会的,更想沉溺其中。
一、
这里可以寻觅到相同理念的氛围,拥有着强烈的归属气息,其实质是找寻认同感。人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拥有相同属性的人聚在一起做相同的事情,可想而知其心理状况如何。
经常去网吧的人会听到一套说辞,有一群人家中电脑高端、网络流畅,可就不乐意在家玩儿,非要去闹哄哄的网吧消费,并美其名曰有气氛。我想刻意表达的是,与博物馆/展览会一样的“有气氛”,在于与伙伴同行网吧并做着相同开心快乐的事情。 不然一些门教信徒可就要喷我了,他们膜拜同一个神并不代表着他们是一类人;而且也有看重网吧的环境舒适、服务周到、刻意营造的特定氛围而去的单独人士。
这里可以寻觅到不同的用户体验,通过体验环境营造了难以言喻的美感,拥有着种种观点的碰撞。感官带来种种思考与脉动,让人沦陷其中,沉溺想象。
以每个展室不同的艺术品,刻画出每间展室不同的主题风格,再配合光线的聚焦,让人很想在种种艺术品上驻足,审视内心,感观历史:亦或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亦或一叶知秋,叶落无痕;亦或曲径通幽,流连忘返。
二、
其实,参观博物馆,就像是在读一本书籍,我并不是要去记住所有的内容,也并不是期望通过一次参观就能了解到所有的内容。而是从中获得体验,了解感兴趣的东西,从中产生疑问,然后去寻求解答或是更深奥的思考。
这里如同“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一般,虽然是另一个无比丰盛的世界,再狂傲不羁的性子也要收敛起来。这里可以见到很多不同的人,他们的神态或者休闲,或者自得,或者认真,总是可以通过观察并学习他们来提升自我的。
在写这段的时候,只求不笑,毕竟总有种愧疚感、“我有罪”的创痛。当年夏天与如今一样炎热,由于嫌麻烦穿了双拖鞋,背着笔记本、歪着脖子跑到了上海。也许与一些人有着一样的想法,顺其自然地体会一下,并没有带着对于历史、艺术有一丝一毫的尊畏之心。
在上海博物馆中见过脖上套着牌子(牌子上韩文)的韩国男人(团队),驻足观望良久,总给我一种带着眼光四处乱飘的感觉,而当他看到我时怔住了,穿拖鞋的尴尬之处体现得淋漓尽致,我只能望风而逃。
也见过领取了翻译机的金发碧眼女士(个人),有点儿大肚子,严谨地用一只手捂住耳机,缓慢地看着展台上的文物并听着翻译。可特写是,她每个文物驻足的时间都差不多,而且没有一丝一毫的声响,更没有拿出辅助设备拍摄。
更见过一个头顶油光亮滑的眼睛男(知识分子),悉心向几个孩子们解释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鼎、鬲等食器)的来源、历史背景,虽不知是否为大学教授,可此时此地的他,像是完成了此等使命。
不得不说,通过对比,我的素质好低,低到事后觉得不该来这一遭的程度。可如若我能窥宋玉,我又何必恨王昌呢?
三、
虽说去了博物馆/展览会,虽说那些文字与图像刻画在青铜器、彩陶、帛画、图卷、衣袍……之上,可我什么都不懂。之所以我去看,只是来看是什么,像什么。更是想学着从不懂到懂,从无知到有识。
混沌初开,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古人用画表示事物的含义,画逐渐演变成了文字。虽说“书画同源”,可思想归纳之后的抽象事物,还是需要画或形状来表示。
这些古董、艺术品就完美体现了每个历史时期的人们拥有着不同的思想,拥有着不同的变化。
从抽象到写实、从壁画到卷轴、从花鸟到山水……每个时期的巅峰水平促进着历史的步伐,永不停止的步伐。
这次参观让我思考良久,博物馆本就是一个古代文化历史发展的缩影,在这里大开眼界,增长了见识,更能感受到千年以前的文化艺术气息。我喜欢那里的空气,喜欢那里的氛围,一切仿佛都变得凝重;柔和的灯光、宽阔的场地都会让你烦躁的心情舒缓很多,仿佛一切的压抑都能在这得以烟消云散,时间就在这一刻选择了凝固不前,让人们身心愉悦、留恋忘返。
在回家的路上,我的眼前仍然蹦现出一幅幅人与人之间的图像,他们亦或认真思考,亦或眼珠乱转,亦或良友益师,如今已经彻底的从脑海中消失殆尽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作者/陈陈美美
我想小而美,我想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