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害怕失去,回去更可怕
深冬微雨,我牵着思齐的手走出商场,星巴克的香味沁人肺腑。
思齐说,妈妈,咖啡好香。
我说,要来一杯吗?
她说,不要了,因为喝起来很苦,闻闻就好。
我们上了车,在回去的路上,电台里唱着吉克俊逸的《海洋之心》,思齐哼起来,上星期我们刚看过《海洋奇缘》,她很快记住了主题曲。我从后视镜里看她,她用手指在车玻璃上画了一个爱心,透过爱心望向窗外,一片霓虹之景清晰展开,街面车水马龙,商品琳琅满目,她的童年世界丰沛而温良。
20年前,也是在这里,我因为想吃一块膨化雪糕而滚在街边地上,我妈因为家里开销紧张而舍不得给我买,说渴了可以回家喝水,我哭了整整一天。零食的匮乏可见一斑,那个荒寂的田沟村,即便是3毛一瓶的鲜橘水,我也要反复央求大人,偶尔才能喝到,我奶奶看见这种场景就会说,你们就是福气好,还要喝鲜橘水,你爸爸那会都饿的舔铲刀。
思齐是不会知道这一切的,即使知道也没有什么感受,就像我不能明白饿的舔铲刀是什么感觉,但是对一块童年的雪糕却能记一辈子。
没有感同身受,自是无法对立面思考。
从历史身上找影子,却让自己慌乱不安。
读到张爱玲的散文,我的心是惊动的。
衣食无忧的富家小姐,纵使才华横溢,盆满钵满,最后却在时代的洪荒里,乱入自己的一生。
暮年的她,没有丹琪口红,只有一盏枯灯,先不说这形单影只的凄凉,光是那拮据困顿的潦倒就足以让人自己奔向死亡。
这一切,是时代生生给予的,她那个“女人服饰都翻不出新花样”的上海,何等精致明媚,而她收拾包裹离开时,早已满目疮痍,以至于后来,那些不爱红妆爱武装的服饰,清一色的灰蓝,笼罩在城市多少年?
时间里,多少故事噤声?多少人生变故?多少欢场成寂地?
时过境迁,再放眼而去,不过依旧是张爱玲笔下那个明媚声色的十里洋场,乍看惊奇,跳出来看,却是一个圈。从没超越过她的那些六国饭店,百乐门,大光明和乔其绒,婀娜多姿,不过如昨,一切想来便毫无新意。
历史总能在各处更好的证明这一切,
1970年代的德黑兰女大学生。
我甚至能看到今年的淘宝爆款,能看到那个融合的德黑兰。
而经历了两伊战争,如今的德黑兰。
笑容还在,只是我庆幸我没存在。
一个时代的好与坏,有着洪荒的指引。
但愿,这指引不是一个圈,她们的岁月没有兵荒马乱,没有颠沛流离。
暮年沧桑,依然能闻见咖啡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