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概念,只有放在关系中才能理解得更为透彻,就像一个人,我们要从其与亲朋好友的关系中理解他的性格。自律。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要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我们就要把它放在与目标、自由等概念的关系中进行理解。
在与目标的关系中,自律是实现目标的手段。没有目标,自律就像一副好的弓箭没有靶子,只能挂在墙上做摆设,好看而不中用。而一个人如果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感,这时候就需要集中注意力,排除来自其他方向的干扰,而集中注意力则是自律的擅长。因此,我们谈自律的养成,必须与达成某一目标同时进行,否则,所有的谈论都只是在空中滑行,而不会起到任何实际的效果,这就像老师只是沉醉在课程或文本的美好中,却从来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一样,是无任何意义的。
集中注意力需要自律,自律是一种能力,而非品质。因此,我们不能从道德的维度去评价学生。自律是一种对自我的控制力,使用控制力会消耗人的能量,过度使用会使人疲惫。在自律没有形成习惯之前,只能在某些核心事务上要求自律,否则,过度要求反而会使人感到绝望,以致精神坍塌而放弃。在这个意义上讲,自律要在具体的任务活动中才能训练,而不是通过讲授而获得理解。
在与自由的关系中,自律是自由的边界。自由是自律的前提,一个监狱里的囚徒,不会产生自律的需求;一个被父母老师的规矩时刻约束着长大的孩子,不会产生自律的需求;他们生活的节奏来自于外界,是他律。依靠他律生活的人,有两种结果,一是完全失去自我,成为规矩的奴隶;一是失去他律之后,整个人的生活完全坍塌,变成一堆烂泥。当然,这烂泥里深蕴着产生自由意愿的可能,同时也就产生了自律需求的可能。
自由是人存在的一种状态,这种自由状态分为两种,一种是积极的,一种是消极的。消极自由是在他律约束下的存在状态,一个人的自由超越了边界,侵犯了他人的自由,进而引起冲突。为了消除冲突,社会就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规则,从而来约束个人行为,个人按这些规则行事,就是消极自由,是在规则之下的自由;积极的自由是在自律约束之下的存在状态,这种自由有几个层级,第一个层级是将他律变成自律,他律是底线;第二个层级是在底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一套规则,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第三个层级是在当与那些不合人性的社会规则冲突的时候,依然能坚持自己的规则。后两种层级都是自律的结果,没有自律,人不可能进入这样的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