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真的是一件很幸福很快乐的事情。当然我这里说的是看好书,好书的意思就是不是那些歪门邪道的书,不是那些让你误入歧途的书,而是三观正确有是非观,有价值观,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给你带来理性思考和启发的,真正让你受益匪浅的书。
不管是自然科学的书也好,还是社会人文的书也好,不管是心理健康的书也好,还是鼓励体育锻炼的书也好······
你总能在一些书中找到你认可的三观,看到你未看过的事物,开拓你的眼界,和作者在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共鸣,感受到原来这个世界你不是孤独的,而是有人与你同行。
这种相伴也许跨越时代,跨越年龄,跨越阶级,跨越国籍,跨到海洋的另一边,但是不管过了多少年,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只要文字记录没有消失,就能在不同的时间找到共鸣的好朋友,这种“陪伴”的感觉是幸福的。
我从小爱看书,也爱写书。当然,写书对个人的文笔表达能力还是有一定要求的,但是我坚信,只要我不停地写,一直写,每天都写,这是可以提升我的写作能力和水平的。
写书是一个输出的过程,想要有输出那就先要有输入的过程,因此多看书才能写书。多看书,你的知识储备才会丰富起来,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才能更多更深,通过别人的书本,别人的经验,可以积累很多的知识。
这个时候你作品的高度就取决于你自身的学识厚度了。不然你要是肚子里空空,一点儿墨水也没有,就算你想胡诌你也是编不出来东西的。
我小时候爱看《少年天子》《脑筋急转弯》《鸡皮疙瘩》《孔夫子》《故事会》《读者》《淘气包马小跳》······,我真想念我们那个手机不流行的年代,没有智能手机的干扰,我们更多地是从课外书汲取养分和收获乐趣。唯一的传媒媒介就是那不常让我们看到的电视和因为小学英语有听力才买的收音机。我还记得自己在收音频道上收听《杨家将》,还是粤语版的。那是我午休唯一的快乐。
后来上高中后,渐渐接触电脑和智能手机,就看一些网文,比如说《跨越千年来爱你》《妾本惊华》······这种,那时候的网文还算干净,没有那么多杂七杂八的东西,里面的男女主恋爱也算纯情,没有太多亲密接触的描述,最多就是牵牵手、搂搂腰那种。
那段时间除了在电脑上下载网文到手机内存卡里,那个时候的手机还是需要内存卡的,我们还需要把内存卡插到读卡器里,那个时候3G,8G内存就算是很大的了。我还喜欢在网上买书,最爱在亚马逊平台买书,买英文牛津词典,买《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等。
我还看了《茶花女》《呼啸山庄》《简爱》《穆斯林的葬礼》《飘》······真的是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那个时候的我们最爱就是去书店,闻一闻新书的味道,感受到知识的芬芳扑鼻而来。我还买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现在想起来,仿佛身临其境。真的是惬意舒适的时光。我们的高中非常大,有好多个小山坡,课后我们就坐在小山坡上看看书,觉得岁月静好,幸福无比。
上了大学后,由于电脑和手机经常用,我就渐渐地不看书了,也看不下去书,心静不下来,每天就是在电脑里畅游,在手机里玩游戏,自己的专注力慢慢被切割,稍微长一点的文章都看不下去。
直到现在,最近,我又开始看书,看完了一本又一本,才发现原来自己还是能慢慢耐心看每字每句,还是能沉浸在作者勾勒的世界里,感受作者的感受,体会作者的体会,和作者一起共鸣。
那久违的幸福又回来了。
去看书吧,朋友们,图书馆就是最好的地方,图书馆里的书就是人类丰富的宝藏,那都是人类智慧的流传。
我也期待自己像那些伟大的作家一样写出传世之作,不是模仿别人,而是真正写出自己的风格,写出自己的东西,让我的作品在黑夜中也许就点亮了谁的灯,在迷雾中就给了谁一束光,在午夜梦回,让某个人觉得他(她)并不孤单。
所以,我要继续努力,丰富自己,也能在某个瞬间照亮别人,温暖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