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写信,为啥总是换行啊|【东坡日历】2025年6月17日,周二,乙巳蛇年,农历五月廿二

原创

【古人写信,为啥总是换行啊】

苏轼元丰元年二年(1079)的今天写了一封信,刚刚完成从密州到徐州的任职,还在湖州,要三个月之后,才有乌台诗案的爆发。

这封信的书法风格,也体现了苏轼从早年追摹二王向中年变法的过渡。

【致坐主上人书】

轼启辱

书承

法体安隐甚慰

想念北游五年尘垢所蒙已化为

俗吏矣不知

林下高人犹复不忘耶未由

会见万万

自重不宣 轼顿首

坐主久上人 五月廿二日

而我的问题是:明明一行没写完,他为啥总是换行啊?

研究结果如下:

1.格式规范:尊称与自谦

在信札开头"轼启"之后,苏轼将收信人"坐主久上人"的称呼单独成行顶格书写,这符合古人"平抬"的礼仪要求:凡提及收信人或其亲属时需另起一行顶格书写,自称时则需缩小字体或留空。

比如第五行"不知林下高人犹复不忘耶","林下高人"便另起一行以表敬意。

2.节奏控制:情感表达

该帖第九行仅书写"五月廿二日"五字即结束,刻意留出大面积空白。这种布局源自"阙"的规则,即在重要内容后通过留白制造呼吸感。

3.美学趣味:讲究章法

前四行字距紧密,自第五行"不知林下高人"开始字距渐疏,至末两行形成疏密对比。这种变化暗合古人"平阙"规则带来的章法自由度——当遇到需要表达敬意的内容时,书者通过调整行距、字距来重构空间节奏。朱以撒认为,信札书法的魅力正在于这种"不规矩"的天然趣味,苏轼将格式约束转化为疏密相间的空间韵律,成就了"从容潇洒,气势宏大"的审美特质。

总之,“另起一行”这事,不仅是礼仪要求,也是书法创作中的一种形式。苏轼将格式规范与情感表达完美融合,既遵守"平阙"制度,又展现出"信手信笔"的文人意趣。

该作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东坡日历】2025年6月17日,周二,乙巳蛇年,农历五月廿二

44岁,是日,在乌程(浙江湖州),与久上人简,谢其注念。轼。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五月廿二,时任湖州知州。

50岁,是日,在武进(江苏常州),至常州贬所,上谢表。轼。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五月廿二,时为中书舍人。

56岁,是日,在宋城(浙江杭州),除兼侍读、上辞免札子。轼。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五月廿二。

58岁,是日,在开封,子由宣太皇太后高太后旨意,令余等且须省事。轼。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五月廿二,时任礼部尚书兼翰林侍读学士。

66岁,是日,在扬子(江苏仪征),北归途中。与米黻(元章)简。轼。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五月廿二。

与久上人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五月廿二,浙江湖州,时年44岁

轼启。辱书,承法体安隐,甚慰想念。北游五年,尘垢所蒙,已化为俗吏矣。不知林下高人犹复不忘耶?未由会见,万万自重。不宣。轼顿首坐主久上人。五月廿二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