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的附近是所中学,校园里孩子们的朗朗书声和打闹声时常如在耳畔,而定点响起的铃声更是让人想起青春年少的日子,我常常从办公室的窗户望出去,操场上,学生们穿着整体漂亮的校服,踢球,跑步,做操,游戏,快乐无比。
放学的时候,三三两两的孩子有说有笑,拿着冰激凌的,拍着篮球的,骑着赛车的,耳朵里插着耳机的,轻盈的脚步和阳光的脸庞令人艳羡。
特别是看到学生们在窗明几净的食堂里吃着花样繁多的餐食时,我想起自己上学的时候。
尽管是真实的亲历,我还是经常觉得恍惚,学生时代的很多事情都好像在岁月的风尘掩映里变得不真实。
幸福是比较出来的,苦痛也一样。
看到现今孩子们衣食无忧的幸福,愈发对我们上学时候的艰苦觉得不可思议。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上学期间的食物,都靠自己每周从家里拿,或者托人捎带,被称为“背馍”。
说起“背馍”,很多和我一样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记忆深刻。
我的“背馍”生涯源于初三复读时候。那时,为了考上梦寐以求的中专,我第一次离家十多里地在流曲中学住校。
虽然自家堂哥在这个学校任教物理,父母就是把我托付给他照顾,堂哥也非常关心我,经常把自己的饭票匀出来给我。
可是,毕竟,大家都不富裕,更多的时候,我还是要从家里“背馍”。
那时候,我还没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每周上学都是徒步前往或者坐在别人的自行车后座上。出发前,母亲都会早早蒸上几笼屉馍馍,用布头缝制的口袋装上十几个蒸馍,这是我一个星期的干粮。
当然,还会带上一瓶用油和醋拌制辣椒面而成的调料,或者用萝卜条和茄莲腌制的咸菜,这些就是我的“菜”。
常常,我就是早晨拿出冰冷的馍馍在堂哥的电炉子上烤一烤,然后就点咸菜,有时候会从食堂打一些面糊糊或者玉米碴子,这是早餐。午餐和晚餐就连糊糊也没有了,只是馍馍,有时连热馍馍都吃不上,啃着冷馍馍,加点辣子。
现在想来,那简直就是不堪回首的往事。
那时,每次回家,在村口碰见一些闲聊的老人,他们看着我身上背着的空布袋,就开玩笑说“卖蒸馍的回来了”,家人有时也逗笑“我们家的‘馍笼’回来“贩蒸馍”了”,每当此时,我都羞愧难当。
吃了一年的冷馍馍,我的中专梦想还是没有实现。
只好去了美原中学上高中。
美原中学在美原镇,离我们底店乡隔着薛镇,大概有十几二十里路吧,天晴的时候,可以走乡间小路抄近道,雨天则只有绕道,更远。
为了上学,先是和别人合骑自行车,一个驼一个,后来买了个二手自行车,记得由于路不好,雨天骑自行车时,后轮瓦圈里经常会塞进泥巴,要折一截树枝别在把手上,不时停下清理泥巴。
那时一般也是一个星期回家一趟,周五下课后回,周天下午返校。
主要任务依然是“背馍”和帮家里干活,拿点生活费。
学校有食堂,一般开学时就会有少数条件好些的学生家长拉来小麦或面粉,换取餐票,菜票则要单另买。
一开始住的集体宿舍,那是真正的集体宿舍,十几个人,一排木板架起的大通铺,限时供电,用水和上厕所都要到外面很远的地方。每到周日晚上和周一,回家“背馍”的同学们都回来了,也是宿舍最“快乐”的时光,大家背的馍馍有热的软的,有蒸馍,也有椒叶和辣椒花卷,或者锅盔和坨坨馍,甚至还有人带来了“白菜包子”,那简直就是人间美味。
另外,也要备些晒干的“馍页”,因为新鲜的馍馍不能放的时间太长,会长白毛。
记得大家把自己带的食物都拿出来,大通铺上摆满一长溜各种瓶子,这是来自不同家庭的各种味道的咸菜,萝卜丝、腌辣椒、泡雪里蕻,甚至还有人带了炒肉丁。
这种幸福的聚餐持续不久,到了周三,就是几乎断顿的“悲惨时间”了。
捏着手里父亲用一口袋粮食换来的薄薄几张饭票,又犹豫,又忐忑,拿着搪瓷碗去大灶上打饭,打一碗可以照得见人影的红薯稀饭,泡上馍馍,或者一碗被泡的软塌塌的“糊涂面条”,调上些油辣子,就能对付一顿。
有几次,狠狠心,把剩下的饭票一次性购买了开水煮白菜漂着点油花,用筷子插上两三个热馍馍,就觉得幸福的不得了。
为了让冷馍馍吃起来合口一些,我们还找学校门口的住家户去“馏馍馍”,每次还要收取一两毛钱。
那时候,母亲总是换着花样改变馍馍的形态,让我保持年轻的胃口,做过里面裹油的馍馍,做过石子馍,做过葱花饼子。
母亲在家里开了一个小小的小卖部,有时候,我会从家里带些过期或者快过期的干吃面或者方便面,都能在同学面前炫耀一阵子。
那时,香港的黑道电影和金庸小说正如火如荼,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学校里很乱,不好好学习的娃娃拉帮结派,真有“斧头帮”“镰刀帮”,那些穿大裆裤、塑料白底板鞋,背黄军挎、留长头发、叼着窄板金丝猴香烟的大多是令学校头疼的问题少年,他们打架兹事,经常骚扰住宿舍的学生。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躲这些人,就在学校附近合租房子住,我也搬了出去。
美原中学在街道上,附近居民很多,也有许多专门出租房子给学生住的,算是“学区房”吧!我起先和几个同学找了一个相熟的人家租住,房东家经营着一个电锯和卖煤炭的生意,看我们经济拮据,好心的房东每当来了煤车或者装卸板条,就会喊上我们,几个小伙子,一大卡车的煤也就几个小时卸完,浑身煤灰,却很高兴,因为每人可以拿到十几二十块钱,这可以是一两个星期的生活费,还能吃一顿房东请客的“餐厅饭”。装木板相对要麻烦,因为要装整齐,我们几个学生娃自然不得要领,经常会忙到天亮,就只有在上课时打瞌睡了。
美原街道的好吃的很多,油茶、醪糟、炒粉皮、肉夹馍、油泼面,通宵干活挣点钱后,我们通常会到街上“大吃一顿”,其实每样饭超不了两块钱,菜夹馍七毛钱,肉夹馍一块五,那时就觉得很豪迈了!
吃过苦的日子现在想来都像故事,有人说,那些过去苦痛的经历能让你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
是啊,虽然“卖了三年的馍馍”,我也没有考上大学,但是,那些“苦的像孙子却快乐的像爷”日子,却成为了我生命里最难忘的片段,那些粗纤维的五谷沉淀为我生命中最柔韧的东西,让我常常想起最初的时光,想起青春时候的目光,那些菜色的身体和太阳一样宝贵的真诚。
蔡立鹏2017-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