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父母都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焦虑有没有必要

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同事的小孩听到节奏很快的音乐就摇头晃脑地扭了起来,同事因此判断她的孩子很有音乐天赋,然后就把小孩带到了某个音乐初级教育的早教班,但现实情况是,这个孩子在早教班的表现极糟糕,家长想放弃又已经花了很多钱,不想半途而废。这种现实和想象的差距让同事万分失望,伤心,焦虑。

可这种情况却是很普遍,甚至是每个家长都焦虑的问题。

象这样每个周末的时间都不是父母自己的,因为他们需要哄着,骗着把那些可爱的小孩带到一个据说能启发他们某种才华的地方。目的是开发他们的智能,不想他们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在各种早教班门口等孩子的家长们内心充满了焦虑。

这种感觉就像是每个家长抱着自己的小孩,面对一台标记着很多入口的培养机器,有的入口贴着音乐家的标签,有的入口贴着画家的标签,有的入口贴着科学家的标签,有的入口贴着舞蹈家的标签……家长们就根据自己小孩具备的素质选择把孩子扔进哪个入口,有时家长也会不知所措,因为他们怕扔错了入口,怕让自己的小孩失去开发某种天赋的机,赔了夫人又折兵。

家长们对孩子的天赋想象,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观察自己小孩所具有的特性;二是家长本身的职业梦想——比如,家长很喜欢舞蹈,就希望自己的小孩将来成为舞蹈家,家长很喜欢画画,就希望自己的小孩将来成为画家。

其实要理性地判断一个孩子未来会做什么,最大的对照应该是在未来生活中人们所从事最多的那类职业。还有孩子的成长过程,能不能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使他们极尽全力去努力去奋斗。

在漫长岁月中,我们和孩子受到干扰的因素实在太多了,有时因为遇到一个喜爱的老师而对某科目产生了兴趣,从而在这科目下功夫,因此取得了成功。有时因为受到意外的表扬而对某个人崇拜,然后以后就跟着这个人的步伐发奋图强。成功与否主要是看看这个过程中孩子有没有竭尽全力去学习去努力。

蔡志忠先生说他女儿在国内数学成绩是属于数学经常不及格的学生,出国后一天放学回家,很高兴地对他说:“全班同学都说我是数学天才,老师也夸我是数学天才。今天老师教九九乘法表,九九八十一,三七二十一,五六三十,老师一问,我立刻说出答案,全班都很惊叹。”

因为在中国,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就将九九乘法表背得滚瓜烂熟,加拿大的学生到八年级才教九九剩法表,所以他女儿才被误认为是数学天才。却因为这数学天才的大名却成就了他的女儿,从此在数学上下功夫,一两年时间便从一个数学白痴变成真的数学天才,由于数学的成功,他女儿变得更加自信。

家长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处处“见贤思齐”,什么技能都不能少,结果给孩子安排得越来越多,自己也跟着疲于奔命。许多家长花钱雇人来教孩子学这学那,用学习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自己成了“闹钟家长”。他们忘了这样做是通过外在手段推着孩子走,没有给予孩子自由发挥时间,忘了孩子也需要把内在的引擎建立起来,只有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这样他们未来才可以独立自主地跑得更远,更久,而不是离开父母和学校就无所适从。

纪伯伦说:“孩子是通过你们而来,却不是因你们而来,他们是生命的子女。”

父母是弓,小孩是箭。尽力拉开弓,愉快地放开你的手,让箭飞向梦想。

我们把爱给他们,却不能给予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努力仿效他们,却不可企图让他们像你,因为生命不会倒行,也不会滞留在往昔。

一个人长成什么样,与其幼时状态的相关性可能是非常低的。所以我们做家长不必要为孩子输在起跑线焦虑。

我们不要焦虑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是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去发现,去挖掘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和精力。家长不要盲目跟风,我们给予孩子的不是为孩子花多少钱,而是花多少时间去陪伴去管教去支持,让孩子健康成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