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
雨如倾泄的豆子击打着芭蕉
青灯在夜中常明
您神情肃穆、深沉
眉头紧锁
那日
天阴沉不定
我恍惚地看着您在扫着芭蕉斑驳的影子
您告诉我,有浮尘
我眉头紧锁
昨日
清朗徐风,麦田清香
看不见青灯
是青灯已熄
还是青灯被暖阳融没
今日
我手持着扫帚
看您离去
山路蜿蜒不定
却有一扇坚固的门……
下附和诗友的对话:
磨扇河:读完这首诗,我想起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阐释的人生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时间线的推进构成了思想的倒三角,逻辑的关联促进了诗意的迸发。类似的经典中还有余光中的《乡愁》,都是在时间递进和意象比对中抒发情感。诗中有几个核心的元素需要关注:第一个是“芭蕉”,作为情感的牵发载体,贯穿全诗;第二个是“青灯”,作为情感的转折载体,承上启下;第三个是“门”,作为主题,在结尾点睛归流;但是作为读者,理清诗歌内容或者逻辑的关键点却在于对“您”的感悟和体验。这里的“您”,我的理解可以是亲人、童年、青春等,也可以是其他。至于“芭蕉”,可能是特指,也可能是本身。整首诗读下来,我体验到的是岁月淹没生活,传承渐变,一切自有归处,那便是那扇“坚固的生死之门”。
白行:诗友的鉴析,让我好惭愧和感动,惭愧因为你品诗的功底如此深厚,自叹不如。感动是因为自己的“孩子”有人喜爱;我觉得诗的感动有两次,一次是灵感来到你的眼前,一次是你的孩子也有人喜爱。
下面说下诗中的几个意象:
芭蕉,佛经中,经常比喻空虚无实之物;本有“雨打芭蕉”的典故,可是雨毕竟属于客观事物,而“倾泄的豆子”就有了主观的味道。倾泄的豆子击打着芭蕉,意为佛禅修道之人刻意追求“空”的意境,看似解脱,实则为“执”。
青灯,按诗友说的,转折载体,承上启下。青灯映衬着禅修,在第二段“看不见青灯,是青灯已熄,还是青灯被暖阳融没”,青灯熄灭的缘故,虽不甚清楚,但有一点是清楚的,灯灭而不执
门:圣严法师说,禅修做不到成佛,禅修的顿悟也就是找到了成佛的门,不论是否成佛,门都代表着顿悟,破执,便自然而然的融入自然。道路虽崎岖,门却是坚固的存在,也是诗中的“您”修道的决心,“您”其实就是我,这坚固的门就如黑塞的《悉达多》的主角。
再谈一谈诗歌的创造,有很多所谓的天才、大神,虽然出口成章,却掉进了华丽的辞藻、同题诗比赛中。诗歌本是灵魂的涌动,写诗就是灵魂的自由流淌,诗歌需要灵魂,小我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