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同事讨论方案,说到写这个方案的原因,又说到这个方案的目的,接着说到了方案如何写,说到了方案的细节,在细节的讨论中,又回到了目的这个层面,好像还有几个因素涉及到了方案的原因。这时候,我们都有一个感受,绕!绕来绕去,好像一个问题没解决,又来了一个问题,然后在解决第二个问题的时候又出现了第三个问题。Oh my God!简直了!
这时候我们的脑细胞基本上是游走的状态,比较随性,走到哪里算哪里,没有方向感,是比较发散的,这种状态并不是不好,而是我们应该让它在该发散的时候发散。
打个比方,我们经常会做头脑风暴,发散思维,让想法飞一会儿,在这之前,比如我们限定一个范围,会说“想一想一枚硬币的三十种用法”;比如我们角色互换,会说“如果你是消费者你希望看到什么样的画面”;比如想象场景,会说“希望看到这句话的人能够触动到内心,想起许多许多感动的画面”。这是为脑细胞的游走圈定一个范围,不至于跑偏。先限定范围,再发散思维。
大范围确定了,接下来就是梳理问题的逻辑了,很多方法论都可以用,比如金字塔原理,要事第一原则,关键变量,清单法,可以参见具体书目(文末)。将问题排排序,看一看先解决什么,后解决什么。确立好这个顺序之后,我们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放下!放下!放下!后面的所有问题,放下地越彻底越好,这样才能集中精力想第一个问题,不会把自己绕晕。
举个栗子。小萌有一个聊过几次的相亲对象,感觉不错,约好了要见面,去之前,她想了很多问题,这个男生是不是和聊天中表现的一样?他会不会选一个不对我口味的餐厅?我该穿什么衣服?他会不会对我有感觉?我们俩能走多远?他能不能成为我的理想伴侣?我家人会不会喜欢他……各种问题在脑海中浮现,于是,额,好凌乱的感觉有木有!
既然是第一次见面,目的是什么?目的仅仅是为了见见这个人,看看感觉如何,然后确定下一步怎么走,对吧?那么以上问题和这个有关系的才算是一个大问题,也就是说,和见面本身没关系的问题你完全不用考虑,完全!不用!考虑!等到见面完才去想,接下来的问题是什么?
因此,去之前小萌只需要想这样几个问题以及如何应对:该穿什么衣服——可以大方一些,也可以随性一些。会不会选一个不对口味的餐厅——如果会你是接受还是拒绝?如果不会正好。他和微信上聊天给你的感觉怎么样——这个也可以现场确定一下。至于能不能走到最后,那不是此时此刻应该考虑的问题,而是下一次甚至下N次之后,你才需要考虑的。
将问题一一拆解,不要让脑袋成为浆糊,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不会让以后的问题成为现在的负累,集中精力解决当下的,最紧急的,最重要的问题。这样,才能够给大脑腾出更多专注的空间,也才能更深度地思考。无论是自己思考还是讨论方案的时候,都可以问一句,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们先解决这个吧?
书目参考
1.《精要主义——如何应对拥挤不堪的工作和生活》[英] 格雷戈·麦吉沃恩 浙江人民出版社
2.《搞定1》[美]戴维·艾伦 中信出版社
3. 金字塔原理 : 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逻辑 [美] 芭芭拉·明托 南海出版公司
4.《结构思考力》 李忠秋 电子工业出版社
5. 《慢决策》: 如何在极速时代掌握慢思考的力量[美]弗兰克·帕特诺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6.《清单革命》[美] 阿图•葛文德/ 王佳艺 / 浙江人民出版社
豆小燃的第五个基本
把问题排排序
就是解决了一个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