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 / 子孙微矣

天下有道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译文: 孔子说:“天下政治清明,制礼作乐以及出兵征伐的命令都由天子下达;天下政治昏乱,制礼作乐以及出兵征伐的命令都由诸侯下达。政令由诸侯下达,大概延续到十代就很少有不丧失的;政令由大夫下达,延续五代后就很少有不丧失的;大夫的家臣把持国家政权,延续到三代就很少有不丧失的。天下政治清明,国家的政权就不会掌握在大夫手中;天下政治清明,普通百姓就不会议论朝政了。”

孔子说,如果天下有道,政治清明,那么制定礼乐、征伐战略,都是由天子来主持。如果天下无道,整个世道乱了,那么礼乐征伐则由诸侯把持。

东周的时候,周天子大权旁落,春秋五霸把持天下,纷争四起,战乱频发。

如果礼乐征伐都是从诸侯出的,最多传下来十代,差不多就没有了。更糟糕的是连诸侯都没有权利,比如像鲁公,基本上没什么权力,都是大夫说了算,也就是季孙氏说了算,那么“五世希不失矣”。

季文子得政以后,到桓子也就是五世,最后他们被家臣阳虎所囚。整个季氏内部发生叛乱。阳虎权倾一时,基本上到第五代也就不行了。

“陪臣执国命”,大夫的家臣叫做“陪臣”,这句话的意思是“像阳虎这样的人造反”。 “三世希不失矣”,最多三代,一定消亡。

孔子分析,如果天下有道,那么政权不会落到大夫手里;如果天下有道,老百姓也不可能议论纷纷,没有那么多糟糕的言论。



子孙微矣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译文:孔子说:“国家政权离开了鲁国公室已经五代了,政权落到大夫手中已经四代了,所以鲁桓公的三家子孙都衰微了。”

孔子在这节论述了如果礼乐征伐都不断地层层下沉,一直到陪臣执国命的话,三代就没落了。

这里孔子说“禄之去公室五世矣”。“禄”就是权力、权柄,比如能不能够掌控人事调动,能不能负责国家战略。“禄之去公室”,就是权力离开鲁公。“五世矣”,已经差不多五世。

“政逮于大夫四世矣”,“逮”是及的意思,政权落到大夫手中已经有四代了。根据前面说的十世、五世、三世的道理,所以孔子断言“三桓之子孙微矣”,掌握鲁国政权的这三个大夫的子孙会越来越衰微。

破坏了君臣之礼,破坏了以礼治国的施政举措,对所有人都是一种伤害。三桓只觉得自己当下是受益者,却不知道底下的人也会跟着学,阳虎之类的人也会反叛他们。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