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板桥精神,探寻文化力量
2025年7月21日清晨,“雅韵寻踪,艺脉传新”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带着期待踏上旅程,奔赴郑板桥纪念馆开启文化探寻之旅。夏日的阳光透过车窗,映照着队员们手中的研学手册,上面早已标注好郑板桥的经典作品与生平节点。 此次实践并非简单的参观,而是一场带着使命的文化对话——队员们既想探寻“诗书画三绝”背后的艺术密码,更想触摸那位清代文人“当官为民”的精神内核。大家希望通过亲身体验,将郑板桥的艺术智慧与清廉风骨融入当代青年的文化认知,让沉睡在史料里的传统文脉,在新时代的实践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步入纪念馆,青瓦白墙的建筑风格便透着几分文人风骨,实践队成员们循着时间脉络缓缓前行。在“生平轶事”展厅,泛黄的史料与复原场景交织,清晰勾勒出郑板桥从寒士到县令的坎坷历程:早年屡试不第却笔耕不辍,中年为官清廉却屡遭排挤,晚年归隐田园仍心系百姓。一幅幅竹石图跃然纸上,瘦劲孤高的墨竹里藏着他“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气节;一首首题画诗耐人寻味,“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字句间,满是对苍生的牵挂。
廉政展厅里,“罢官画竹”的典故尤为动人——他因开仓放粮救济灾民触怒权贵,卸任时百姓夹道相送,他挥毫画竹相赠,题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队员们驻足凝视那幅复刻的《墨竹图》,仿佛能看见这位清官转身离去时,虽行囊空空,却怀揣着万家灯火的重量。光影流转间,诗书画的雅韵与清正廉洁的风骨交融,让每个人都读懂了:真正的“三绝”,从来不止于笔墨,更在于那颗“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赤子之心。
展厅的墙壁海报上,郑板桥在范县、潍县任上的事迹如连环画般铺展开来:暴雨冲毁堤坝时,他赤脚站在泥泞里指挥抢修,干粮就着雨水吞咽;灾年粮价飞涨,他顶着“擅动官仓”的罪名开仓放粮,连夜拟定“平粜令”稳定市价;见寒门子弟因学费辍学,他将自己的俸银分出大半,在县城文庙旁建起“板桥书屋”,还亲自授课解惑。那些泛黄的县志记载、百姓捐刻的“德政碑”拓片,与他“衙斋卧听萧萧竹”的诗句相互映照,让队员们指尖抚过海报时,仿佛能触到一位县官滚烫的民生温度。
实践活动临近尾声,队员们在纪念馆庭院的竹荫下驻足。杨子政望着院角那丛仿郑板桥画风培育的墨竹,语气格外郑重:“从前只知他画竹一绝,今日才懂,那些竹影里藏着的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担当。”他指着海报上“开仓放粮”的场景,“你看,他明明可以明哲保身,却偏要为百姓扛下风险——这种‘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勇气,不正是我们该学的吗?”
同行的队员们纷纷点头。有人想起海报里他“捐资修城”时脱下官袍当铺的细节,有人记得他为冤民翻案时“案牍堆积至深夜”的记载。暮色中,纪念馆的灯光照亮“清风”二字匾额,声音愈发清晰:“郑板桥的‘廉洁’从不是空喊口号,是把俸银换成百姓的棉衣,是让乌纱帽为民生让路。往后无论在哪个岗位,想起今天看到的‘一枝一叶总关情,就知道该把心放在哪里了。”
晚风掠过院中的竹梢,竹叶相击的沙沙声像一曲低吟的和歌,应和着队员们心底翻涌的思绪。暮色渐浓时,纪念馆的檐角挑起最后一缕霞光,将每个人的身影拉得很长。大家低头翻看笔记本,纸面上行草抄写的“些小吾曹州县吏”还带着墨香,页边空白处密密麻麻记着“开仓放粮”“板桥书屋”的细节,可比起这些文字,更重的东西已悄悄落进心里。
那是对“初心”二字的全新注解: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郑板桥在潍县灾年,把官仓钥匙往怀里一揣时的果决;是他看见饥民啃树皮,转身把官服当了换粮的坦然;是离任时百姓塞来的一双双布鞋里,藏着的“为官者当如是”的答案。队员们望着竹影摇曳的庭院,忽然懂了:为何这位文人的墨竹能流传千古?因为每一笔都蘸着民生疾苦,每一划都刻着赤子之心。
这场实践活动的尾声,没有豪言壮语,只有竹声里的默契——所谓传承,从来不是复刻古人的笔墨,而是把“为民”二字,从诗卷里请到脚下的泥土中,让每一步前行,都踩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撰稿人:杨子政
“雅韵寻踪,艺脉传新”实践队
指导老师:刘兆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