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一怪人,身居“扬州八怪”之首。
他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却到49岁才得到一个七品芝麻官,
但他拒不奉承,还骂了一辈子贪官。
他诗书画三绝,画竹无人能出其右,
穷得靠卖画为生也要明码标价,
但又爱钱有道,豪绅要,他偏不画。
他自称:
“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
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却又写下“难得糊涂,吃亏是福”。
世间污浊,他无疑是个清醒之人,
而清醒之中又带着半分糊涂沉醉。
此人便是郑板桥。
人人说他怪,我独爱其真
茫茫人海,物道君独喜欢“有癖”之人。人无癖,则无趣。有癖,说明他性情真,不虚伪。郑板桥正是一性情中人,人人说他怪,我独爱其真。
都说字如其人,他的字便十分古怪。时人追捧黄庭坚、赵孟頫,他想:“为何不能有自己的?”于是在“八分书”汉隶中加入行楷草,自己戏称“六分半书”。乍一看乱糟糟,但细看也错落有致,被称为“乱石铺街”,成了有名的“板桥体”。
▲行书七言(左)和书法五言(右)
▲ 板桥行书。
郑板桥的怪,怪在他不随波逐流,而是选择独树一帜。
60岁时,他辞官到扬州,生活穷困,只能重操旧业──卖画,但跟30年前不同,这时他声名在外,扬州八怪之一的李鳝说他“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求字画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但他卖画也史无前例,“达官贵人不卖、钱够花时不卖、不高兴时不卖”,而且大大方方制定了《板桥润格》:“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两,条幅对联1两,扇子斗方5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明码标价,不准砍价,拒绝赊账。真是世俗又可爱。
▲ 《君子兰蕙》 郑板桥
▲ 《梅兰菊竹图》 郑板桥
他卖画不仅明码标价,还得看人品。凡是坏事做尽的富绅,纵出高价,他也不画,还以藏头诗调侃道:“有钱难买竹一根,财多不得绿花盆,缺枝少叶没多笋,德少休要充斯文。”
有个平日里巴结官府的豪绅求他题写一个门匾。郑板桥给他写了“雅闻起敬”。上漆时,他叮嘱漆匠只漆字的一部分。过段时间,没上漆的部分暗淡了,而上漆的部位越发清晰。远远一看,竟成了“牙门走苟”(衙门走狗)。
▲ 《墨竹图》 郑板桥
清人蒋士铨说:“未识顽仙郑板桥,其人非佛亦非妖”,他不是庄严的佛,也不是乱世的妖,而是一个顽皮的神仙,是那领异标新的二月花。
郑板桥行为怪、脾气怪、性格更怪,
如果说不随波逐流是他的个性,
那么不同流合污,便是他的态度。
怪人,亦可爱。
▲《新篁》 郑板桥
做官难,做清官更难
郑板桥的仕途也算罕见,科举之路历经了3朝,于是自嘲式地刻了一枚闲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他43岁中进士,父母妻儿皆已离世,因不懂打点上头而又待业了6年。后来在慎郡王允禧的推荐下才当了七品小官。虽来得晚,却也不妨碍他的清正廉明。
郑板桥初到山东范县当知县,听到百姓对前任县令的种种不满,便将县衙墙壁打了很多孔,直通街面。别人不解,他说:“出前官恶习俗气耳!”
范县“小城荒邑,十万编氓”,但他挺满足:“图书在屋,芳草盈阶。昼食一肉,夜饮数杯。”每处理完公务,就换上农衣草鞋到乡间巡视,知府好几次来都找不着,才发现他在看老农种田。
▲《菊花》郑板桥
因此,郑板桥4年后调任山东潍县县令,从贫困县到了“小苏州”。但他作风依旧,别人争着结交权贵,他拒绝送上门的贿赂;上司来蹭豪宴,他“四菜一汤”就把人家给打发了。
据说有一年初夏,一位每到一地就大吃大喝的知府来视察,司厨问拿什么菜招待,郑板桥写下了“四菜一汤”:“青龙卧沙滩,白皮颤又煽,一青拌二白,油酥天鹅蛋。门泊东吴万里船”,令其报给知府。
知府看了满心欢喜,夸道:“你家大人不但诗书画三绝,吃也是一绝啊!”然而一端上来,笑容全无,原来是麻汁拌黄瓜、酸醋浇粉皮、小葱拌豆腐、油炸黄豆粒和鸡蛋汤,上面还漂着蛋壳。
知府踟蹰半天,郑板桥劝道:“都是本地特色菜,一定要尝尝。”搞得知府哭笑不得,硬着头皮吃下去。郑板桥如此清廉,深得百姓喜爱,同时也遭到官绅权贵的嫉恨。
▲《芭蕉石头》郑板桥
潍县有一年遇上特大灾荒,哀鸿遍野、灾民流离,甚至出现“吃人”现象。郑板桥碍于层层审批太慢,情急之下提前开仓赈灾,救活了数万人。结果对手奏折参到京城,乌纱帽丢了。
但他早已对官场失望,“人皆以做官为乐,我今反以做官为苦”,做官难,做清官更难。他骑着毛驴,带着书童和一箱书,潇洒上路。百姓送了一程又一程。郑板桥深为感动,画一幅墨竹图并题诗道:“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墨竹图》郑板桥
郑板桥为官时曾刻下“恨不能填满了普天饥债”一印,小小七品,却留下一世清明;如今辞官卖画,亦刻下“富贵非我愿”一印,一个潇洒转身,留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豪言壮语。
▲《恨不能填满了普天饥债》印章 郑板桥
真正的个性,是可以独特,但不藐视大众,
对上不搞逢迎,对下不失谦逊,方为真人。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墨梅》郑板桥
难得糊涂,吃亏是福
郑板桥题过无数匾额,但最为脍炙人口的要数“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这也是他狂放一生后的大彻大悟。
传说他任潍县知县时,堂弟寄来一封信,说为了祖传房屋一段墙基的归属和邻居闹到了县衙,希望郑板桥能函告兴化知县,以便赢得官司。郑板桥立即回书:“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随后,他便写下在心头酝酿已久的“难得糊涂”、“吃亏是福”,并加注道:“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吃亏是福》上、《难得糊涂》下。
纵观郑板桥一生,有幼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等诸多不幸;也有因做官清廉、表里如一而在官场上的处处碰壁;即便沦落到扬州卖画,依旧风骨犹存、特立独行。
命运坎坷、官场失意和人生起落,让他悟到了人生真谛: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能做的事尽力做,做不得亦不勉强,是为心安。因此,他的晚年生活过得恬淡而温馨。闻香品茗、兰竹相伴、良友来往,于书画中自由驰骋。
他说:“吾毕生之愿,欲筑一土墙院子,门内多栽竹树花草,清晨日尚未出,望东海一片红霞,薄暮斜阳满树,立院中高处,俱见烟水平桥。”
▲《山水四挖》郑板桥
▲《竹子》郑板桥
活得太清醒,事事要争个明白,容易烦恼遍地;而活得糊涂一点,反倒从容大度、诗酒风流。人生何不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既活在现实,又超出红尘;既食人间烟火,又不为物欲所困。
如白落梅说:“过度的清醒,会让人觉得薄凉冷漠;过度的沉醉,又会让人感到浮浅迷离。所以,完美的人生,当是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
难得糊涂,糊涂难得。
这是历经沧桑后的成熟与从容,
是一种返璞归真后的悠然坦荡。
▲《墨兰图》郑板桥
1765年,72岁的郑板桥在冬雪纷飞时离开了这个世界。他是“诗书画三绝”的怪才,亦是“爽豁有天真”的好官,更是穷尽一生,才“难得糊涂”的老叟。
兰竹长青石千古,三百年前旧板桥。
这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
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潇洒走一回。
▲《墨竹图》郑板桥
文字由物道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