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热爱,父母该持何态度呢?

中秋假日第二天,陪娃参加围棋比赛。

因为在目前的围棋班级,处于优势地位,所以这次满怀信心,认为自己一定可以顺利晋升二段,送自己一个特别的中秋礼物,根据学习时间推算,我也对他此次比赛也有信心。

没想到出师不利,上午两盘都折戟而归,当看到他从赛场出来时很沮丧失落,我只能安慰一番,让他下午好好发挥,不要放弃。

我明白,下午的三盘棋,即使全部取胜,这次也已经升级无望,我比孩子更失落,甚至比我自己冲击失败更失落。

有点恨铁不成钢,但觉得也不能完全怪孩子。学棋这么久,我能看的出来,虽谈不上多么热爱,但他并不排斥,如果他不好好练棋时也会生气地说,让他不要学了,他也会可怜巴巴地承诺,自己会好好下。

虽是孩子的热爱,但因学棋需要耗费较多时间,前两次打比赛升级失败后,我曾经跟围棋老师表达过我的想法,作为家长有些着急,但老师的观念很佛性,他认为学棋是培养孩子的围棋思维和稳定个性,不要以拿证为目的。

但从家长的角度,我不否认老师的想法是对的,但是为什么不能在思维进步的同时也能同步实现晋级取证呢?

结合孩子平时的学习、练习情况,以及老师的授课风格,我总结以下几点,以期待后面的围棋学习有所突破:

1、孩子自身:

喜欢和热爱是持续学习围棋的基础,热爱是毫无疑问的。但学习过后的复盘和练习远远不够,自觉性和自主性不够,平时在电脑上练棋,有输有赢,但可能很大成分是为了应付父母的督促,没有及时复盘,找到薄弱知识点,所以表面的努力掩盖了实质的不懂不会。

现有班级学员的整体水平偏低,让孩子无形中产生了优越感,缺乏更大的目标和动力,没有榜样的激励导致其思想上安于现状。

2、家长疏于管理

家长不懂围棋,无法予以指导,无法检测孩子的练习情况,也不能及时答疑解惑,孩子也会有糊弄家长的意识,很容易在家长的眼皮底下偷懒。

3、围棋老师的选择

老师的作用无疑是最关键的,围棋老师是从小启蒙一直到现在,老师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缜密的思维,并不以取证等功利性为目的,这种教育理念可能适合进行幼儿兴趣启蒙,但水平提升后,重视围棋的竞技性。

老教师的脾气性格更温和,对于小学的调皮孩子而言,可能不够严厉,也会导致作业完不成没有惩罚,不能约束孩子提高对围棋的重视,也是导致其不够认真对待作业和练习的一大原因。

4、对待孩子兴趣班的观念

当初选择兴趣时确以孩子的兴趣为主要考虑因素,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家长的期望会逐渐提高,会有更多期待,希望兴趣班能成为孩子的特长,若能有证书证明学业水平肯定会不遗余力地让孩子努力考证。可是,在孩子看来,证书似乎并不在其学习考虑范围之内,他们的学习动机跟家长的期望会产生分歧,也导致了其学习结果如果不如家长所愿,会产生失望情绪,进一步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心中的痛。

综合分析后,作为家长,要摆正让孩子学习兴趣和特长的心态,孩子素质提升要放在第一位,学了就会成为孩子自身的技能,至于能否以证书的形式证明并不是最重要的。

可以考虑换个老师,换个更严厉的老师,跟着一个老师太长时间易产生审美疲劳,对老师的教导也会习以为常。

总之,对孩子的热爱,我们应该支持,毕竟热情和真正的热爱是很难用金钱买到的,非要以证书证明的热爱也许就不会成为热爱,而是负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