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看了《央视视闻》公众号推送的一篇文章“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一夜之间,亿万中国人记住了它”讲述了乡村教师梁俊和一群来自贵州山里的孩子在央视综合频道推出创新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咏唱清朝诗人袁梅的一首小诗《苔》,一夜爆红。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梁老师用自己的方式,把古诗溶入音乐,告诉这些孩子即使拥有的不多,也可以如牡丹一样绽放。歌词里那几句“风一来花自然会盛开……未来已打开,勇敢的小孩,你是拼图不可或缺的那一块……”深深地震撼了我。这个世界,人生而平等,无论贫富贵贱,只要积极努力拼搏向上,厚积而薄发,终会有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无论多小一块,都是拼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缺了那小块,拼图就不可能完整!
年初三的下午,春日暖暖,我回母校转了一圈。和二十六前相比,学校设置了生物实验室、物理实验室和化学实验室,但遗憾的是里面空无一物,没有任何的实验器材。现在的学生和以前的我们一样,没有动手实践机会,所有物理化学的概念都是靠死记硬背。母校在粤东山区的一个小镇,那里经济相当落后。可以说教育条件和城市相差十万八千里,每一位能从大山走出来接受高等教育的孩子,老师、学生和学生家长都是付出了相当多的努力。那些孩子就如《苔》里的苔花一样渺小,处在太阳照不到的地方,虽然那样他们靠着生命的本能和不屈的意志,努力向上,终成为栋梁之材。后来我到新起的科教楼前小花园走了走,春暖花开,一朵朵盛开的山茶花微笑着迎接这个久违的学子;桂花香沁人心脾,令人神清气爽;春天的使者,灼灼桃花也笑迎春风,若非寒假,这会应该是老师教学生诵读《诗经•桃夭》或是杜甫的“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又或是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徜徉其中,我惊喜地发现一朵已谢的桃花枝上结了一颗小小的果实,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结下的果实意味着学校“桃李满天下”。
回家后我想起梁俊老师和孩子们演绎的《苔》和过去上学时的情景,用一首小诗记录下了当天的心情:
戊戌年春返校记
别后二十又六载,物非人非精神在。
园丁哺育桃李盛,苔花争似牡丹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