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热衷于分享自己的故事。遇到好玩的、好吃的,或者认为值得拿来一说的事情,急于分享,然后刷着点赞和评论,不亦乐乎。于我而言,QQ、微博和微信是我所用的三个社交平台,当然现在也引进了简书,这是后话。
三个平台各自侧重。QQ最初用的最频繁,从高中毕业后,就用买的第一个诺基亚手机,玩着网页版的QQ,后来慢慢刷空间、写日志。单纯的快乐,成了大学前半段的社交记忆。到微信出现后,它慢慢没落,最新变成了每月19日一更的工具而已,坚持了六七年。19是我的幸运数字,每月一更更多像是个象征性证明这个账号还在,没有很有内涵的东西。
微博是2011年底注册的,到次年年中才陆续更新。一开始只加了老婆一个好友,到现在也是,也可以称作我和老婆的情侣账号。在这里,写的更多的是不愿意被太多人知道的真情实感。微博是我和老婆一路走来的真实见证。时间在流逝,回头看着不多的说说,总能唤起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愫。这个平台显得寂静而又有力量,推动着我在摸索中前行。
微信是大学后半段慢慢使用的,到现在早已成了主要工具。曾几何时,我急于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去了一座城市、拜访一个地方、吃了一顿大餐等等都在微信里面显现得淋漓尽致。微信展示的几乎是美好向上的一面,期待得到别人的赞同。每发一个说说,总是关注多少人点赞,多少人评论。仿佛自己的喜怒哀乐,一定要同大家分享。
微信成为了我使用最频繁、发表心情最多,记忆最深刻的平台。然而,今年3月8日,由于前一晚的操作不当,导致账号几乎废弃,我才意识到,这个平台的可有可无。才意识到,最私密的东西,是不能拿来分享的。
回想起初中几年还有研究生三年,写了好多本日记,那才是至今未曾打开的记忆。初中用纸质笔记本写着日记,每日一篇,毕业时有了好多本。曾经盘点发现少了一本,久寻而不得,略为失落。研究生用电脑码字,同样每日一篇,每年汇编成一本书,成了我和老婆异地最好的礼物。
我想只有系统性地写作,刻意地保存记忆,才能更深刻地记录成长。尤其是微信账号丢失后,才发现工作三年记录的东西太少,除了微信,一无所有。然后不幸的是,微信内容也已不在,再去搜肠刮肚地补写,内容已不再清晰,精力也不允许。
思忖几天之后,决定放弃这些短平快的平台,回归写作本来的样子,用真实可感的文章,去记录遇到的美好,这是用简书的由来。做到日更不太现实,毕竟没有那么多精力,也没有太多可供书写的内容。就像现在这样,时刻提醒自己,有想法、有冲动就去记录。
我的故事,不再分享。告别那些平台,用集中系统的文字,去记录属于我的喜怒哀乐。用心去生活,尽力去记录,找回那个渐渐远去的我。生活在继续,文字在记录,如此甚好。(2020.3.22中午于隔离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