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资料记载看,贾似道一出场,身上就拉满了各类奸臣的属性buff。
他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父亲贾涉在宁宗时代做过淮东制置副使,也就是江苏至安徽地区的军事长官。
从小,贾似道就有浪荡、轻佻的名声。
1231年,由于姐姐被选入宫,成为宋理宗的宠妃,贾似道也时来运转,在仕途上飞黄腾达。
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贾似道在官场上的得意,并不仅仅是依靠姐姐的裙带关系和吹牛拍马。
首先,他在1238年,考中了进士,然后当上了太府少卿,前往湖广地区管理财政,尤其是要解决朝廷纸币超量发行的问题。
结果,贾似道完成得非常出色,朝廷对他的评价是“器资拔俗,机警过人”。
随后,贾似道又历任沿江制置副使,两淮宣抚大使等职位,这些都是各边境重要地区的军事长官,负责调度军饷,建筑要塞,选拔将领等事务,而贾似道在各个方面都颇有建树。
被后人誉为南宋末代军神的名将孟拱,都对贾似道赞誉有加,甚至在临终前特地给皇帝写了个奏章,希望贾似道接任自己的职位。
你看,前面咱们说过,南宋中后期,朝廷有几个头疼的大问题,分别是军事防务,还有财政收入,而贾似道的履历堪称完美,又能理财,又能治军;
在这样的乱世,从皇帝到朝廷上的百官,一开始都对贾似道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出来力挽狂澜。
贾似道最终在朝堂上一飞冲天,靠的是一份战场上的军功。
1259年,忽必烈指挥蒙古大军渡过长江,围攻南宋边防重镇鄂州,宋理宗紧急任命贾似道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前往指挥作战。
由于蒙古军队不断攻破城墙,贾似道就指挥将士在城墙内紧急修建木栅栏,作为第二道防御工事,让蒙古军队无计可施。
此时忽必烈得知自己的兄长,大汗蒙哥去世,再加上南宋各路援军不断抵达鄂州,于是决定撤兵回归,去争夺大汗宝座。
于是,贾似道就顺理成章变成了鄂州之战的第一功臣,这次雷声大雨点小的胜利,也就变成了贾似道最重要的政治资本。
接下来,贾似道又通过揣摩上意,笼络朝廷太学生,分化瓦解等手段,逐渐剪除了自己在朝廷上的政敌,独揽大权。
由于此时,宋元战争已经逐渐升级,所以,管理边防军务,布置对元朝的防御作战也成了宰相的重要职责。
所以,确立自己对军队的绝对掌握,也变成了贾似道的当务之急。
办好公务和达成一己私欲,在贾似道心里,完全是一回事儿。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贾似道采取了“拉一派,打一派”的政策,首先是提拔重用和自己关系好,拥有重兵的吕文德吕文焕兄弟(堂兄弟),以及李庭芝等将领,随后又推出“打算法”,也就是针对各军区将领进行军费审计结算,来清除异己,直接导致一批不肯依附贾似道的将领被打压贬斥。
其中,就包括和吕氏兄弟有矛盾的名将向士璧、坚守四川钓鱼城的王坚,以及来自金国的投降名将刘整。
尤其是刘整,最后被迫渡过长江投奔元朝,成为忽必烈灭宋战争中倚重的主要顾问。
反过来,被贾似道一向包庇和支持的吕氏集团,几乎总揽了长江防务,一手遮天,几次失败后为了逃避责问,索性集体投降蒙古,导致了南宋防线的土崩瓦解。
另外,贾似道为了稳固自己对于军队的掌控,不停地在各大战区领军将领之间人为制造分裂,自己居中调停制衡;
这种权术带来的副作用是,在宋元战争后期,各路将领之间不能通力协作,反而互相观望拆台,最终导致战局恶化,不可收拾。
就这样,工于心计的贾似道,逐步把南宋朝廷变成了自己的“一言堂”;
但他忽略了两点,首先,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朝野上下会把朝廷的决策,看作贾似道个人意志的体现,任何一点失误都会招来针对他个人的攻击和批评;
其次,南宋整体制度积弊太深,再加上蒙古大军压境,作为个人的贾似道,完全没有时间和资本,来改弦更张,只能将错就错,头疼医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