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似道(1213 年 8 月 25 日-1275 年 10 月),字师宪,号悦生、秋壑,半闲老人。他是南宋晚期权相,浙江天台屯桥松溪人,父亲为南宋制置使贾涉。其一生经历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发迹历程:恩荫入仕:11 岁时父亲贾涉去世,家道中落。后来依靠父亲的恩荫,贾似道被补官为嘉兴司仓。端平元年(1234 年),其姐被宋理宗选入宫中并封为贵妃,不久后贾似道便调入临安担任籍田令。此后,他凭借姐姐在宫中的得宠,不断获得升迁。科举扬名:嘉熙二年(1238 年),贾似道登进士,这进一步提升了他的政治地位,为他日后在朝堂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历任宝章阁直学士、沿江制置副使、江州知州、江陵知府、京湖安抚制置使等职务,权力日渐强盛。
政治作为:改革措施:公田法:面对南宋末期的内忧外患,政府财政困难,土地集中在大地主手中。贾似道推行公田法,规定士绅拥有的田地超过限额,便要将 1/3 的田地卖给官府,充做公田,再由朝廷租给百姓耕作。他以身作则,将自家土地充作公田。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增加了财政收入,缓解了军费问题。打算法:发现军队内普遍存在虚报开支吃空饷的现象,于是在军队内推行打算法,对军队进行大规模审计,核实军费开销,消除吃空饷的状况。推排法:景定五年(公元 1264 年)又行 “经界推排法”,考查民户物力,核实赋役。排除异己:贾似道在朝中把持大权,打压异己。将领高达看不上他,他便想办法打压高达;曹世雄、向士壁在军中不向他汇报事情,他核查军费时便将二人贬黜。台谏官何梦然、孙附凤、桂锡孙、刘应龙等都顺承他的旨意行事。
军事行动:鄂州之战:宝祐六年(1258 年),蒙古军进攻南宋,忽必烈率东路军进攻荆襄,直取鄂州。贾似道领兵驰援鄂州,宋军守卫战打得异常惨烈。后来元宪宗蒙哥死于钓鱼山,忽必烈急于回蒙古争夺汗位,贾似道便派人前去元军中商议岁币之事,元人顺势答应。元兵拔寨北去后,贾似道上表说元军已被肃清,宋理宗认为他有再造国家之功,以少傅、右丞相的身份召他入朝。襄阳之围:咸淳七年(1271 年),元军集中兵力围攻襄阳,形势危急,而贾似道却高卧于葛岭府邸,纵情声色,大小政事全部交由门客处理。襄阳守将吕文焕苦守多年,多次向朝廷求援,但贾似道未及时派兵救援,最终襄阳守将投降元军。
结局:咸淳十年(1274 年),宋度宗逝世,宋恭宗即位。同年元军攻破鄂州,逼近临安。贾似道遣使者议和,但遭拒绝。咸淳十一年(1275 年)二月,贾似道在听闻前线失败后,便乘坐小船逃往扬州。贾似道因此被贬为高州团练副使,安置在循州。贬谪途中行至漳州木棉庵,为监押使臣会稽县尉郑虎臣所杀,时年六十三岁。贾似道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一方面,他推行的一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南宋的财政危机和军事困境,并且在鄂州之战中也有一定的表现;另一方面,他在朝中专权,排除异己,纵情声色,在襄阳之围等事件中应对不力,对南宋的灭亡负有一定的责任。《宋史》将他列入《奸臣传》,后世对他的评价也多以负面为主,但也有一些人认为对他的评价应该更加客观和全面。
——豆包
贾似道是一个争议的人物,他作为权相把持朝政,最后南宋长江防线全线溃败,导致国家灭亡,他是有罪的。
但,在鄂州之围中,我们也看到鄂州议和的真实性有待商榷。“蒙军以十万之众,不能下一城,无功而返,这毕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如果将退兵之原因说成是南宋妥协投降,尔后蒙军乃退,这样就可以围失利的蒙军开拓。”——《宋蒙(元)关系史》
鄂州大捷后,宋理宗大为感动,说:“吾民赖之而更生,王室有同于再造。”
一个主战派,而且是一个改革派,他之后把持朝政后,用公田法、打算法等一方面改变南宋国内高涨的物价,印纸票而导致的通货膨胀,官商勾结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这些都导致了民不聊生。而公田法则实在为南宋续命之策。还有军人的打算法,这都是审计军队的开支,遏制贪污的善举。
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当时,南宋有点类似于三国的吴国,投降派势力过于强大,而且,蒙古大兵压境,用于军队的经费开支极大,而南宋的国力已经很难维系这样一场战争。
更重要的是襄阳失守,长江天险已经不在。亡国只是时间问题。
从宋理宗到宋度宗,举步维艰的贾似道说:臣独念平时怙一是而众嫉起,守公法而私怨丛。……臣讵可俨然而不知天威之当惧乎?
正如,三国时期,东吴投降派都裹挟着个人私利和得失的时候,这样的国家又岂能偏安长久?
一方面大肆掠夺百姓利益,一方面又不愿意刀刃向内,共同对敌。所以,败是必然。
然而贾似道也有贪图享乐之癖,他成了与文天祥的正反两面。最后被贬到广东,路上为郑虎臣活活勒死……
——力 2024年10月21日 甲辰年九月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