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最初对世界的感知,是全息化的,即视听一体。后来扁平化,以语言文字的形式陈列到书本上、图书馆里,供人观看、阅读。
当人们日益意识到听觉思维的重要性时,人们已经难以理解言说、吟诵对象时具有的魔力。
古埃及的圣书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梵文、汉语文字为原生文明文字。汉语得名于秦后的大汉帝国,在此之前,华夏民族的言语称为雅言,《论语》“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前三者文字已成为学者的领域,在日常生活中消失。
汉字的定型亦在秦汉年间完成,并成为语体、文体和书体最为丰富的文字。语体:一个字也可能是一句话,是一个有无穷意味的符号,是一个具体的历史故事。文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对子。书体:金文、鸟书、简书、碑刻,篆体、隶体到楷、草、行。
随着文字符号从中心地带、从少数人那里传播开来,文字的变异不可避免。在文明史上,原生文字系统既受次生文明的收藏、保护,又受次生文明的俯视、审判。鲁迅曾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由此引来了汉字的西化、拼音化、拉丁化。
黎锦熙先生的《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在1926年美国费城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展出,荣获了奖章和奖状。得到了赵元任、钱玄同、刘半农的参与校订。·赵元任,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语言天才。·钱玄同,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文字学家,敦促鲁迅写下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刘半农,新文化运动先驱、语言学家和教育家。
陈寅恪说: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无论引进西学的“拿来主义”,还是整理国故的“中西体用”。
现代民族国家、资本经济体系、殖民贸易、议会民主、国民教育、个人主义、法律、文学学科化等,均为修基督文明的文化框架,成型不过两百年左右,却快速引领世界文明。
黎锦熙先生也一度主张拉丁化,是汉语拼音方案的奠基者。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要学习来龙去脉,了解创造的过程,本身就是研究规律。
汉语文字至少是两种以上文化夹击的产物,如南“江”北“河”;外婆、姥姥;妈、娘;爹、爸;口、嘴;狗、犬……考察汉语文字的历史,并非是由传说中的仓颉等人造出,从中心地区发布推广;而是多中心碰撞混合的历史的产物。南岛语系、阿尔泰语系、汉藏语系等,都把自己的精神铸入了汉语,铸成了汉字。“一字多音”,如“省”有sheng、xing的发音;“臭”有chou、xiu的发音……“一义多字”,如“你”有汝、尔、你、女、侬的说法;“我”有余、吾、俺、我、予的说法。汉语是混合语,有多重来源。
汉语世界的流行文化及上层建筑,先后接受过日本文化、苏俄文化、英美文化的影响,这些外来文化给汉语言文字的发展创造提供了既有意义的“增量”。日本贡献了汉字物理等词汇。
四夷居中国。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朝代不断更迭,汉民族饱经苦难的历程。但与其他原生文明遭受灭绝的命运相比,还是相当侥幸了。尤其是,周边族群入主汉文化区后,几乎没有摧毁过汉语文化,反而多为汉文化所同化。
汉语言文字的混合、符合特征导致它具有普世的魅力和价值。汉字文化圈包括了日本文化、朝鲜半岛文化、越南文化、琉球文化,汉字是东亚各国的共同资产。汉语文言文曾经长期是东亚的学术思想外交语言,是东亚地区的“雅言”。直到近代,东亚各国在现代汉语中,汉语文言文仍是它们传播民族主义的工具。
外来文化参与汉语言文字的演进是汉语的生机所在,汉语的声调也有外来文化的功劳。中国的音韵学主要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印度梵文音韵学的影响之下而形成的。陈寅恪说道:“中国入声,较易分别。平上去三声,乃模拟当日转读佛经之三声而成。转读佛经之三声,出于印度古时声明论之三声也。于是创为四声之说,撰作声谱。借转读佛经之声调,应用于中国之美化文,四声乃盛行。永明七年二月二十日,竟陵王子良大集沙门于京邸,造经呗新声,为当时考文审音一大事,故四声音之成立,适值永明之世,而周颙、沈约为此新学说之代表人也”这里说的是南齐武帝永明七年(公元489年),竟陵文宣王萧子良(武帝第二子)会集佛徒做了一场盛大佛事,并模仿转读佛经时的三声来完善了汉字读音,由此确定了汉字“平、上、去、入”四声声调。
令人遗憾的是,在近几个世纪的文明变迁里,汉语最重要的参照之一已经不是原生文字的命运,而是衍生文字的状态。日语、韩语是汉语的衍生产物,但在现当代,他们的活力已经超过了汉语,比如,日语书籍的译入、译出都是汉语书籍的两倍。
二三百年来,伴随着技术革命和资本的全球殖民征服,英语得到了井喷式的发展。在翻译图书的人类知识总量面前,英语占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比例,汉语只占有百分之三的比例。要知道,数千年来的汉语古籍图书,共计20多万种;在同时期的文明史上,没有任何一种语言可以与之相比。西方文明在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大航海时代)、启蒙运动等剧变之前,与华夏文明相比,相当于蛮荒状态。这个数千年来曾是“万国衣冠拜冕旒”国度的语言,居然成了一个弱小的语种,人权、自由、现代理性等属于人的生命意识这样的概念,只能借助于其他语种来“自我完善”。
钱玄同认为汉字灭亡或被其他文字取代的时间需要一百年,黎锦熙先生认为需要五百年,吴稚晖先生认为需要一千年。一个网友激动地反驳也自有道理,英语消亡汉语也不会消失。汉语的汉字是固定的,英语的单词是一直发展的,到后面它会有多少单词呢?严重阻碍它的发展,最终会消亡。所以可以这样说,“我们确实想谦卑下跪,可是,让我们跪在谁的面前呢?”
现代汉语常用词是五万多,老牌的或原生的汉字有八万多个。与之地位相当的《牛津简明英语词典》有条目24万,据说英语词汇已经接近一百万个。普通人掌握三千汉字就可以混世界,要掌握英语,没有一万左右的词汇量几乎难以交流。“词汇量大是表音文字的弊病。随着社会发展新事物不断的出现,它的词汇量会成倍增加。英语以后面临单词越来越长的局面,而且单词之间几乎没有联系性。二十一世纪会是汉语的世界。”“越来越多的单词,明显是拼音文字的无奈之举。”网友中不乏真知灼见。
(读着导言,屡次想弃书。末尾一看,是余世存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