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出版一本书,这也是二十多年的心愿了。以下文字暂当序言。
汉语格律与诗词欣赏
梁湘三
序言
近年来,在国家层面文化部门的推动下,阅读古典诗词、普及古典文化的活动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着。热潮之下我们欣喜之余,也发现了不少的遗憾,在推广普通话(指普通话地区“普通人”说的话,不是该地区当时的读书音)、国学断档几十年以来,一些常识性的东西大家都已渐次忘却,更由于普通话中入声的消失(南方与北方大多数地区其实还保存着),导致多数人把诗词的一些规则视为畏途。为此,有必要给热衷传统文化的同仁们提供一些简单易学的、普及性的音律介绍。这就是本书的目的。
记得2015年台湾省政要宋楚瑜访问大陆时,曾赠某著名大学条幅,上书黄遵宪诗:“寸寸山河寸寸金,瓠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该校校长不识“瓠”字导致舆论大哗,为无数人所诟病。其实,平心而论,术业有专攻,不识生僻字并不见得就失颜面,更何况所书为小篆。问题是,在无数的网文中,就没有一个人、没有一篇文章发现校长念此诗的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作为有两个读音的“任”,这里必须从格律念平声,不能像他那样念去声,否则不合律!从这里可以看到,几十年来,我国的文化产生了严重的断层,这样常识性的东西大家都竟然不知,谈何文化传承与创新!所以很有必要来重视这些当年的蒙学并再度进行普及。
汉语是世界上唯一的具有高度韵律感的语言,汉语格律是汉语诗词构成中最精髓的部分。遗憾的是,当下的国人却多数对此毫无认识。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曾引起轰动,国人也觉得此词让人联想到《红楼梦》,很是有趣,岂不知芹溪所撰“金陵十二钗”(“十”为入声)的“十二”不独合周天之数,更是律句平仄要求:平平仄仄平!把“二”改成平声的“三”就完全不合律、非常拗口。此外网上有些“流传”甚广的、托名毛润之的诗词,全无格律可言,一看便知是伪造。与毛润之不同,蒋中正不以诗名,但早年他的“腾腾杀气满全球,力不如人万事休!光我神州完我责,东来志岂在封侯”却雄心万丈、可圈可点。这里很多人经常把“腾腾杀气”误写成常用词“杀气腾腾”,甚至还有人以为是原文写错了并为此而争辩。为什么会这样呢?还不是不通格律所致,否则立刻就知道必须是前者,因为这里首联为:平平仄仄仄平平(“杀”读入声)。此外,柳亚子的:“除却毛公即柳公,纷纷馀子虎龙从”(“即”读入声)中为何不写常用的“龙虎”而用“虎龙”,原因是一样的。
说到音律,绕不开的是普通话的发音。语言是发展的,但没有“规矩”的发展无以成“方圆”,只会导致熵增、混乱、丧失信息。汉语发展至今数千年,我们大体还能读懂古人之言---这一点与西文形成鲜明的对比,原因无他,一是方块字表意,二是言文分离,不管“言”如何“发展”,有“文”一直在约束着,不至偏离太大。我们这里要讲的“音”,可能学术界还不太关注,其实汉语发音是有标准的,自周以降一直宗法洛阳的读书音,而并不是现在所传立都何处,就以何处之音为标准。当然衣冠南渡以后,洛阳音已大变,但士子读书音还是顽强地保留着,无论金陵还是临安,总之以洛阳为宗,这从《颜氏家训》中就可以看出。现在有着一个误区,说某某方言是某某朝代的“普通话”,其实不尽然,先不说该方言是还是不是,问题在于任何地方的标准话都应以当地的读书音(即文读)、而不是当地的白话(即“土话”)为准(例如坊间盛传为某朝“雅言”的粤语,只听其原名—-广府白话—-便知它不可能是洛阳雅音)。各地文读音虽不同,至少是自洽的,如近来网上吵得沸沸扬扬的“斜”字的读音,现在普通话读成“xie”,那是当地的白读,文读本来就读“tsia”(即使在普通话地区)。现在抛弃了文读而从俗,导致各字之间的音韵不再自洽,这也就是很多时候发现用普通话读诗歌不押韵之故。顺便提一下,直至清末,士大夫如果说话用白话、不用文读是被人瞧不起的,大家可以从京剧里看到,贵族士子说的话与丫鬟仆从、贩夫走卒说的话是不一样的,如前者把“清白、百度”大致念成“tsing bo(入声)、bo(入声)du”,后者即是普通话的“qing bai、摆渡”,此外还有街、梅的发音等。另一个很好的例子是苏州评弹,其音与坊间的苏白不同,是文读音。
汉语中最令人扼腕的就是入声的问题,这也是当代文人视格律为畏途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这对大多数人(甚至绝大多数人)而言都不是问题,只是大家从小受的语文教育中没有这一环节而已。当时那些语言学家在北京地区采集普通话音时,把入声去了,认为代表大多数汉人的北方人在经过金元以来的“入派三声”后,所用的北方方言(包括西南官话)中已经没了入声。这里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入声字不但在北方方言中的江淮官话中完全保留了下来,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甚至内蒙古也都完整地保留着,在其它除了东北、北京以外的北方地区如山东、河北、河南等也还部分存在,其中某些地区还很完整(如烟台地区不但完整地保留了入声,还分尖团);在南方,除了西南官话外,入声在所有的七大方言中都保留完整。这个代表大多数汉人的语音竟然被轻率地废除,从而使文化受到腰斩,实在令人痛心。此外,入派三声导致熵增,使得语音通讯中的信息量大幅度减少,可这些重要的因素当年在确定普通话时竟然从未被考量过,国人治学之轻率由此可见一斑。现在的新一代人已普遍不会方言,只怕何谓入声都已不知道。前些年大肆热捧的某剧中,蒋介石的扮演者还以为蒋喜用短促发音,由是乱说一气,岂不知蒋的那些发声短促之音皆为入声字之故!总之,现在年轻人的语言在多个方面已与汉语脱节,这与韩国、越南废除汉字后的效果如同一辙,一叹。
基于以上的考量,本人欲借此小册子向公众普及一些汉语音律的常识,同时介绍一些诗词的基本章法与修辞手法。与一般的诗词格律书籍不同,我们还将就一些所引的诗词做些欣赏导读,以帮助理解其中的意境与美感。希望读者在通读此书之后,不但对诗词的作法有个大致的了解,也对汉语独特的音律美有所体会,从而增强对汉文化的自信。最近数十年来,民间有“华夏复兴,汉服先行”或者“普及书法”等口号。愚以为,这些还只是表象,文化要复兴,语言是基石,是第一位的。介于此,希望此书能为汉语发音正源做些前期铺垫性的工作,以待中国强大之日,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准备。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