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第五季》有个自带讨人厌属性的可爱选手杨奇函(我还以为搜狗拼音能直接打出他名字咧),第一集上来就说他每天反省自己“今天你更博学了吗?”,是不是听起来更讨人厌了哈哈。但是仔细回想起来,对这种追求状态的人,有一种由衷的佩服和羡慕。因为终点不定,状态却可以,在人生的无常当中,抓住这样的有常,让人内心散发出一种安定,安全感。
最近看的零零散散的片段中,巧合的是都提到了这种有常。《反内耗》这本书的开头就放了这么一句话“我就是去做,不担心结果。如果不成功,我就接受结果”。人们常误以为对人生的掌控感,来自成功,来自自信,总而言之,直觉会认为掌控感是结果导向的。当结果与预期不符的时候,人的内心容易产生战斗,导致消耗。其实,掌控感是过程导向的,“我能控制自己去做和不去做”,也就是说自己做了,这个行为,或者维持一个状态,这是可以努力达到的,是可掌控的,至于这个状态导向何方,有太多的不定的因素,机遇、除你之外的人、甚至天气,使得结果充满了不定性。举个极端反例,killing eve中的小变态去给一个天才CEO当卧底,这位CEO可为是人直觉上最有掌控感的人了,他极其自律成功,最后还不是败在自认为能掌控小变态,反被小变态脖子一抹上了西天?
蒋勋老师在《孤独六讲》里面,提到孤独的核心价值是与自己在一起的时候,提出了生命的意义(这部分在“情欲孤独”上,没错,情欲!),也许就在于追求意义这个过程上,当你以为你找到了意义,意义就没了,当你没找着意义但是去找的时候,意义存在了。这么拗口的说法,再一次强调了“状态”——状态即意义。追求状态得以坚持下去,势必要“抛开结局的束缚”,这样一个不追求“世俗结局——成功”却追求“状态”的个体是“离经叛道”的,带着上下求索的孤独,就像一个去葬礼却不哭的人,一个花着钱却说钱不那么重要的人,局外人无法判定这种人到底是真追求还是假正经时,就有了一开始,我对杨奇函的那种话的本能一个厌恶,但是后来,我慢慢觉着,他是认真的时候,我开始羡慕他。
一开始我出于一种猎奇的心态,看到“情欲孤独”的时候,买了蒋勋老师的《孤独六讲》。所谓“情欲孤独”,或是“情·欲孤独”,面对自己情感时的孤独,和面对自己追求时的孤独,“生命里第一个爱恋的对象应当是自己,写诗给自己,与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里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我相信,这个生命走出去时不会慌张。”或是“情欲孤独”,人在爱欲之中独来独往,独生独死,苦乐自当,无有代者,这种孤独,都体现出一种自得与饱满,一种向前看,向前奔走的坚定,这种状态,是我希望自己所拥有的inner pe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