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一向都是文人墨客的特殊爱好,书籍就是他们巨大的人生财富。余秋雨先生就写过《藏书忧》一文来描述他家的藏书和有了藏书以后的心情,用藏书堆砌成了书房里的四壁,写作遇到阻滞翻查书籍又获得灵感继续写作,又或是作为一个精神地带,让文化人感受到书籍的魅力。
文人爱书,遇到好书一读再读手不释卷,自然也就想把好书收藏起来好好品读。他们爱藏书是出于对知识的学习,满足内心对知识的追求。而现在有些人爱藏书就仅仅是把书藏起来,把家里摆设出一个书房,在书房里架上文房四宝,再陈列好些经典名著,这样就凸显一点文化气息来。也有有的人就专门找着各类牛人推荐的书单,按单抓药,好书买了一本又一本结果就是一本一本地摆在家里原封不动。
我比较关注的《罗辑思维》和《连岳》公众号每期都会有好书推荐。《罗辑思维》最早的时候就是说“书”,它说了很多不同的书籍,质量也不错,观众按照开具的书单阅读下来想必能有很大的收获,起码开阔了视野了解到我们所认知的世界跟书籍作者中的世界是如何模样。读大学的时候我就看着这个节目,每看完一期节目的时候都很有冲动去把那期的推荐的书籍买下来,买了好几本下来,有的就看了有的就还是没有开封。看着摆在书架上的好些书籍,书籍的数量让自己貌似有些内心的满足,结果自己回想起读过的书籍貌似又无多大的印象了。
现在自己喜欢的两个作者李笑来和连岳也有了好些书籍推荐,推荐理由依然是让我动心不已,但是自己现在始终没有去购买下来。不是因为书籍贵,而是因为自己还没有真正消化现有的书籍内容。
古话都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籍珍贵的从来都是它的内容,单单追求它的样式设计和数量多少就变得本末倒置了。不要成为藏书家,要成为读“藏书”家,藏书自然是好书,要去把藏书读好。李笑来老师强调了“一字不差地阅读”,书刚开始是读的比较慢,但是在一字不差的阅读中是增加了我们思考的能力,况且我们读书的目标并不是追求读了多少本书而是理解了多少本书,所以说速度不是最重要的。俞敏洪说他在北大读书的时候能一年读200本书,平均就大约是两天读一本书了。他的阅读速度的确让人佩服,我们羡慕的不应是他的阅读速度,而是要羡慕他在那么快的速度的情况下还能理解书本内容。
现在文章内容无处不在,各种新闻推送、微信公众号更文推送,各种阅读APP的存在,都让我们的阅读成本变得无比的低,这时候我们就要注意自己的注意力成本了,注意力比时间还要珍贵,把注意力集中在甲事物上就不能集中在乙事物上了。另外kindle的出现也让阅读书籍变得无比的方便快捷,所以“藏书”真的变得没那么重要了,去便捷的阅读藏书才是关键了。
爱书可以,藏书也可以,但是不能一直当个藏书家,我们要做的是一个阅读“藏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