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龄童”、“春晚”、“小鲜肉和传统文化”只要一打开手机,这些字眼就无处不在,刚开始的话题是经典的“猴王”六小龄童无缘春晚,大家感到遗憾,随后是感到传统的中国文化被冲击担心传承问题,随之是气愤,请了那些鲜肉明星却让年近60的六小龄童无缘最后一次猴年春晚,之后又有一批认为“那些气愤六小龄童没上春晚的人是虚假情怀”不同的观点引发了不同的文章和评论——口诛笔伐,让人有一种“你不同意我的观点我分分钟干死你”的节奏。微博上“六小龄童上春晚”的话题讨论有62.3万之多,其中也有很多明星纷纷表态,我仿佛能感觉到冰冷的手机里传出了厮杀的声音。
但是回到事件起点,大多数网民的意愿是希望六小龄童上春晚,而后续的话题无非是由不同观点与反驳演变出来的,我看了一个“猴年春晚你想看到谁?”的投票,六小龄童呼声最高,我想作为央视也会对这种意愿做出回应,至少在年关时我们一定能看到章老师的精彩表演。但现如今,我听见了了另一种名为“网络暴力”的声音。
还记得王宝强吗?
王宝强由于亲人意外离世在微博上发了一条有情绪的话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中一贴的评论就有5.6万之多,评论者大多分为两派,一派是认为王宝强是公众人物不应在公众平台爆粗口,批评他没素质,不文明让人失望。一派是认为明星也是人,认为家中出了事,情有可原,因此展开了一场口水大战。冷静下来想一想,王宝强发这则谴责,主要是想表明案件已过多日并未解决,希望引起关注,但不知为何,舆论的导向转为明星可不可以爆粗口,即使有些评论想将事件转回正常轨迹,但在“大战正酣”的现状下只能被默默的淹没。王宝强看到这种现状估计也只能在自己的伤口上默默的撒把盐了。
纵观近几年来,舆论将事件始末扭曲的现象屡见不鲜,公众平台给了人们一个言论自由的突破口,能够抒发己见,“不管你看不看,反正我说了”大多带着刚了解事件后的情绪去评论,这种情绪是会传染的,从而改变了舆论的导向。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对自己的评论不能负责,不能站在一个理智的角度去看待事件的始末。在看到一个“热门”时间后,冷静几秒钟,再去评论,也许效果会大相径庭。亦或是各抒己见,“一千个读者有一万种评论”是因为在评论事件后。我们还要去评论评论其它评论者,“你说的不对啊!我认为······”“擦嘞!你就对啦!告诉你······”撕逼大战就此展开。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有人会说了,不对啊!面对那些不正确的评论我们要据理力争,要批判,要改正。兄弟,歇歇吧,他既然已经有这种扭曲的思想了,他妈应该早知道了,掰了这么多年都没掰正,你三言两语就有用了?如果你认为自己的评论是对的,那你会感染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你会在潜移默化中将自己的那一份正能量传递出去,而不是在撕逼大战中成为其他人的炮灰。
而且六小龄童上春晚的事件我隐约觉得是一个营销事件。
我在一个阅读量上万的关于六小龄童上春晚事件的简书热门文章中是这样评论的
我们心疼着章老师但我觉得最终的收益方却不是他
1~央视春晚吉祥物康康已经让春晚的关注度提升,但是这条事件出来后,央视春晚再次引起关注和讨论,“不看春晚,第二天拿什么吐槽”怎么看都像是春晚在造势
2~百事可乐百事可乐的猴年广告讲述的事猴王世家的故事,而这条消息出来后,很多人都关注并转载了这个广告,有的还说,春晚不如让百事的导演来导,百事的广告无疑是大赢家,而很多人间接做了百事的水军。
3~《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很多消息说原本和章老师同上春晚的是郭天王,而不久郭天王同是孙悟空题材的电影就要上映了,宣传时机刚刚好
我不是心机婊——只是事太巧
其实我觉得,有家人的春晚看什么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