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自带阳光,那也别吝啬撒点阳光到需要的人心里吧 ——炎亚纶
1
杀了我,治愈我
她们说我有一种近乎治愈的能力,随和,耐心,快乐,一针见血,善于倾听,懂得把握聊天分寸;可我自己从来不觉得,如果心情可以被治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自杀?说能被治愈的,其实是一种情绪感染,和快乐的人在一起,清汤挂面也能吃出山珍海味的甜蜜;和悲观的人在一起,喜剧都能看成悲剧。
没有谁可以被别人治愈,能治愈的只有自己和自己的选择。
语言是有能量的,积极有建设性的语言会像魔法一样会照亮一个人的生命,而贬低的侮辱性的语言却能让一个人伤痕累累。不是有句话么: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我记得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里》写过这么个情节:有个学生和人打架,把人的耳朵咬掉了,后被反扭到审判厅,怕被发现证据,索性一直咬着嘴巴不说话,把耳朵吞进了肚子里。那是怎样惨绝人寰的逼着“人吃人”的时代啊。
我看过很多案例,父母常说“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你现在拥有的都是我们辛辛苦苦得来的,你不好好学习对得起我们吗”“考这么差还有脸出去玩”......这种话看起来没并没有什么错,明面上是为了告诉孩子:我们那么努力的赚钱都是为了你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可以和别的孩子一样有好玩的玩具,可以有漂亮的衣服,吃更好吃的食物;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种行为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我不需要你为我好,也不需要你提醒我别人家的孩子有多棒,我只想你夸夸我;我没有隔壁哥哥的数学天分可以考满分,没有楼下妹妹嘴甜会说话,也没有对门弟弟会弹钢琴,可是我也有自己的优势啊,我会乖乖的很听话,打扫卫生,也会在爸爸妈妈很累的时候体贴的倒杯水,捶捶肩膀逗他们开心。
后来我就在想,大约很多孩子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被拿来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自尊心这个东西,家长都有,为什么总觉得孩子小不需要呢?孩子是一张白纸,他的价值观来源于父母和周围环境,一味的被贬低,他的心理会产生一种“不自信”的情绪,这种情绪会一直萦绕他心头,做任何事的时候,暗藏在潜意识里的不自信会时不时蹦出来告诉他“别做了,你不行,做了也是白做......”我见到过很多,看起来小小的,脸上却有一种不属于那个年纪的成熟与恐惧,别人一靠近就本能的退缩,打招呼也不会回应,见到客人来访很快关闭房门,直至客人离开。
适当的玩笑可以活跃气氛,可是当玩笑过了火,会怎么样?人会脸红,出汗,害怕。就像少年时期在学校读书,被点名要求当众回答问题,回答错了,老师会说:这么简单都不会,真不知道一天上课都在干嘛?众目睽睽葵之下,脸红到脖子根儿,觉得所有人都在盯着自己看笑话,内心不免有些焦急羞耻。
并且脸红与自尊建立了联系,脸红者会把脸红看成非常羞耻的事情,会自我贬低。由于脸红,会导致其他愿望表达的受挫,比如不敢向女生表白,不敢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等。
语言暴力从另一面也反映了人类攻击本能的存在。
一个人既可以用甜言蜜语说服他人,也可以用威逼利诱控制他人,既然语言是一种暴力工具,很大程度上定义了孩子的自我,那么作为父母的,一定要善用语言,学会尊重、理解,接纳孩子的表达。
2
拒绝你,爱护你
张一山在《柒个我》中一人分饰多角,这七个不同的性格皆是因为童年时期的遭遇分化出来的,在本尊遇到无法抵御的现实面前,会出现解决,消化掉不好的情绪,比如莫晓娜这个人格,本尊遇到太过痛苦的事儿,她就会出现,以一种快乐的心态消化掉负能量。
我常说自己心里住着很多人
一个热情似火奔放豪迈
一个冷若冰霜生人勿近
一个独立自主唯我独行
一个多愁善感涕泪连连
一个娴静端庄绽诗三百
一个沉稳内敛深藏不露
但其实每个人心理都有另外一种人格,熟人面前,疯疯癫癫;陌生人面前,又文静乖巧。这不是人格分裂,是面对环境自己主动选择的,一种展示自己的行为。试问,有谁会在陌生人面前张牙舞爪很二逼的自毁形象呢?
我在学校是个很文静的女生,回到家就是二疯子,我妈总教育我:不要总是疯疯癫癫的,别人会笑话你,她哪里知道我只是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才会这样。所以,我们之间的矛盾很明显,就是我的二逼性格和说话不过大脑。
任何一种关系,都需要一个适度的距离,才能保持热情的张力;这种距离可以是亲情、可以是爱情、也可以是友情。
离家六月,无不挂念父母,可是等到真的回了家,起初还是其乐融融一片和谐。
妈妈:吃饭了
闺女:我再睡会儿
妈妈:饭先给你放着,一会儿起来自己热
闺女:......
三天后。
妈妈:看你这个样子,以后嫁到别人家就天天睡懒觉,谁还敢要。
闺女:会有人要
妈妈:赶紧走吧,别在这儿烦我了,睡觉不睡觉,吃饭不吃,跟伺候祖宗一样
闺女:......
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肯定都有这样的体会吧,刚回家前几天觉得回家真好,可以吃上妈妈做的菜,可以陪爸爸说说话,可是一旦过了那个阶段,会觉得他们很烦,总是觉得他们不懂自己,出去和朋友聚会不能超过10点,不准抽烟喝酒,最郁闷的是还不能睡懒觉。于是改了行程,很快离开。但是当列车启动,又开始惴惴不安,感觉心里空落落的,突然很怀念他们的唠叨,怀念一起逛街一起做菜的日子。
为了逃开爸妈的管教,自打上学起,我们就有一个目标,大学志愿一定要选离家最远的地方,毕业后,为了躲开他们狂轰乱炸的逼婚与别人家的薪资比你高多少的唠叨,我们又选择背井离乡,一年回家两次,更有甚者过年才肯回一次。
我们一面抗拒他们的管教,一面又享受着他们的爱,并肆意挥霍,总觉得来日方长。
网上曾流传过这样一个计算公式:
假如一年中,只有过年7天才能回家陪父母,一天在一起顶多相处11小时,若父母现在60岁,假设活到80岁,我们实际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只有1540个小时,也就是64天。
64天,就是我们以为的来日方长!
可是当我真的品尝过生活的酸甜苦辣后,才发现,父母的话是对的,可即便如此,年少轻狂的我们依然选择与他们对着干,仿佛这样才能彰显我们与众不同的性格与天不怕地不怕的一身傲气。最后,被生活逼迫的跌跌撞撞,磨平了棱角,也终于懂得最好的爱就在身边。
对陌生人温柔,对亲人放肆的性格该切换过来了,哦,不对,即便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也该温柔以待。我们需要对这个世界温柔,才能获得这个世界更多的温柔。
人生旅途漫长,总该有点美好的事情发生。
希望你靠近快乐温暖的人,愿你最爱的人都能够沐浴于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