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8年前,我因为喜欢一个人而考研,我太想和他能在一个校园,走他走过的楼梯,吃他吃过的每日三餐,甚至可以天天见面。然而事实证明,学校还是有点大的,我们并没有天天见。
当年考试难吗?我觉得唯一难的地方就在于“坚持”。凡是那些坚持到底的人,最后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或许有部分人没有达成第一心愿,总归还是满足了第二序列里的期盼。
第一天上午考完试,朋友请我在学校食堂吃饭。
他聊起同寝室的一个同学。他说考试前一天晚上,他们在宿舍削2B铅笔,还在为了一个铅笔刀打打闹闹。没想到,第二天一大早,这位同学就纵身一跃,从学校主楼跳了下来。
这个同学平时学习成绩还好,大概仍然对自己的复习有所不满,对未来的成绩未雨绸缪,有点承受不住那种绸缪后的压力,从而选择了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我当时非常难过,我很想知道他在快要掉在地上的那几秒,脑子里到底在想些什么?有没有过后悔?
02
前段时间,看新闻。一个男孩子高考后自杀了,并且写了遗言:我的尸体要么烧了,要么扔了,别把我拿回去。
这个男孩其实从小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是父母对他却有着过高的期望和要求,每当他努力够着一些,就会有更高的东西需要他去够。
而且父母对他总是耳提面命,给的总是毫无温度的“关心”。幼小时要喝花生牛奶被打流鼻血,考试98分要挨揍,吃饭打嗝扇耳光,就连夹菜姿势不对都会被打……听起来他们所有的沟通教育都在暴力下。
他在这样的环境下,越来越反感家庭对他束缚,渐渐欲求自暴自弃,后来他真的这么做了,但作为一枚学霸体,仍然是别处的优等生。
今年高考后,他跟随父亲经营的中巴车,在车上帮忙父亲卖票。他问父亲会不会给他发工资,父亲回馈给他的仍然是责骂。
于是他赌气跑开。
谁知道这竟然是父亲和他的最后一面,一别天人永隔。
而最后的那一次责骂,也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很多父母都寄予孩子过高的期望,他们渴望在自己身上没有实现的理想,可以通过下一代来实现。自己飞不起来,就下个蛋,要下一代使劲飞。
03
困困说她的爸爸妈妈虽然也很爱她,但是他们从小给她灌输的理念就是:“困困,你要加油,你要努力,你行我们就爱你,你不行我们就不一定爱不爱你了。”“你活的好,我们高兴;你活的不好,千万不要回来也不要告诉家里亲戚,我们怕丢人。”……
困困说她觉得自己没有后路可退,一直没有后路可退。
近几年来,几乎每年都有学生跳楼的新闻。
然后有些人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来指责这些孩子:愧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心理不够强大。
还在上学的孩子,不过十几岁而已,他们还没有看过这个世界真正的样子,就这样草草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绝望到这个程度,也不知道他的家人有没有给过他支持?那种无论如何我们都会站在你身后挺你的支持?那种无条件信你爱你包容你的支持?
或许,我们更应该告诉孩子,努力加油不一定能成功,但是没关系,不成功的人也会有自己的小快乐,那些小快乐,也是独一无二的啊。
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即使在成年以后,很多人都不能够摆脱,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去重建自己的三观,过程也异常痛苦。
04
中兴工程师跳楼、万达高管跳楼……
这些事件的背后,或多或少,都有家庭的影响吧。如果我们真的到了退无可退的时候,有个人能严肃且俏皮的说:回家吧,去TM的工作。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小时候有父母的庇佑。长大成人组建家庭,需要彼此的庇佑。
如果一旦,你的对方恰恰如同那个高考男孩的父母,那么最后可以停靠的港湾也可能就没有了。
我们白天在职场风驰电掣,但其中心酸大概也只有冷暖自知了。
面对压力、绝望、无助,家人若不能理解,一味苛求,我们或许真的将退无可退。
没有最亲近的人的支持,我们又将如何越过那些山丘?
如张爱玲所说:“你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你的人,却没有你可以依靠的人。”
什么叫生无可恋,大致如此。
有个朋友说:长大后,我发现自信的源泉,并不是我的成绩和学历,而是原生家庭幸福。因为无论你富有还是贫穷,是高还是矮,是胖还是瘦,是丑还是美,只要你家庭幸福,就可以打败几乎95%的人了。
我们都源于原生家庭,但又在不断创造着新的原生家庭,但愿我们可以做到有爱有暖有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