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儿童时期还是大学以前的青少年时期,我看书不多的。其实小时候也曾经有过挺长一段时间特别喜欢看书,但是父亲总是莫名的阻止,扼杀我看书的兴趣。很多年以来都搞不明白父亲的做法。或许是父亲自己恃才傲物,吃了太多傲慢的亏,怕我懂得太多了走他的老路才扼杀我看书的兴趣。又或者是父母知道我小时候对历史感兴趣,知道我的愿望是长大后当考古学家。在他们眼中考古的工作最辛苦了,比种地人还要辛苦,甚至还可能有生命危险,所以他们想方设法要扼杀我这个儿时唯一的理想。
表姐明姐长我8岁,舅伯他们那时正是事业起步的时候,明姐在我家生活到小学五年级以后才回到舅伯家。我妈妈带明姐,明姐带我,自小就与明姐比别人更亲,也什么都听姐姐的。为了扼杀我当考古学家的梦想,父母想尽了一切方法无果,后来搬出终极杀招,让我最在乎最信任的明姐专门来劝说我放弃当考古学家的梦想。从此以后,我就像失去了魂,失去了动力,对学习对看书终于提不起任何的兴趣了。
毕竟是农村的孩子,那时候有书的孩子并不多。父亲是初中老师,几位表哥相继都是在我们家生活读完的初中的。那还是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拿到了亚军表哥的把柄,要挟他把他同学的《西游记》借我看,我当时还是用手电筒,天天晚上闷在被子里看完的。每天都闷的满头大汗,又怕被父亲捉住,捉住就没戏了。囫囵吞枣的看完《西游记》,虽然好多字不认识,毕竟电视剧的情节清清楚楚,看懂故事情节就乐滋滋的了,这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次看《西游记》。后来亚军哥担心父亲发现,扛不住压力,终于不愿意再担风险给我借书了。不仅仅是我这个儿子,几位表哥在我们家读初中的时候,看了父亲都是战战兢兢的。对历史感兴趣,搞不到书的我也曾让表哥他们把初中历史书借给我看。最终被父亲这个“暴君”的气场扼杀了大家借书给我看的胆气。
上初中以后,明姐上大学了,给我专门买了一套精装的《四大名著》。结果父亲又锁在书柜里头,他自己看,不许我看。明姐知道以后特别生气,抱怨道“这是给我弟买的,凭什么不给我弟看?要是不让弟看,花几百元买它做甚?”明姐的抱怨最终还是没有解开我的“禁书令”。父亲后来总跟我说,这些书都跟你留着,等你上大学以后再看吧!从此以后,除了语文课的课本和考试资料上的文章,我再没有看过任何的书籍,也对看书根本都不感冒了。
直到2010年上大二的某一天,一个曾经关系最好的朋友在我们美丽的湖经“勤人坡”说的一番话终于刺痛了我的心,让我从此走上了拼命看书的道路。边逛着美丽的湖经校园风光,哥俩还一路讨论着某些话题。最后这朋友说了一段我铭记于心的话,一米七七的高个儿目光如炬的看着我:“我知道你挺佩服我,挺崇拜我,你知道咱俩的差距在哪里吗?”
我直愣愣的渴望着他的答案,因为我确实希望能变得更优秀。
他用手比划我的身高:“像你这么高,我看的书可以堆两堆书这么高了。你看的书太少了,你懂的东西太少了……”
这话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我暗暗发誓,我一定会弥补这段差距的,我一定会去扩大我的知识量的。
可是还有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困扰了自此以后开始发愤看书的我。因为我看书总看不深入,似乎看不懂。为什么人家看书都能有满满的感悟和收获?为什么人家看书就能有大的进步?我自己看书总看不进去,也无法体会一本好书的趣味和奥妙。多年来成了我的心病,总觉得是自己比人家笨的缘故。
在受刺激拼命看书以前,我从小跟着父母喜欢看古装电视剧。从小是看央视一套的《三国演义》《大宅门》《雍正王朝》《康熙王朝》之类的历史剧过来的,这也是为什么小时候对历史感兴趣想当考古学家的原因吧,有这个大气氛。至于成龙、周星驰的电影,那在我父母心中就是神经病,发现我看都要狠狠的批评。
比如我喜欢看老版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看到官渡之战,张颌、高览二将要降曹操。当时二将在大寨外,还坐在高头大马上,曹操为显示诚心一个人步行出寨迎接二位将军。在快出大寨大门之际,背后已经有一段距离的文臣武将中,突然有一人高喊“丞相”,曹操吓得单膝跪地,那么重的盔甲,跪出了慷锵有力的声音。毕竟如果对方不是真降,在往前走,小命就交代在这里了。可是曹操站起来以后,拍了拍灰尘,装作若无其事的笑一笑,依然勇敢的走出了大寨,亲自一个人去迎接张颌、高览二位将军。我当时就琢磨,如果我是这二位将领,恐怕也会被曹操的这份信任和胆气折服吧!
又比如当年经营笛协,我没经验,也不懂管理,更没有看过任何一本管理的书籍。因为喜欢《康熙王朝》,特别最爱看从第3集到第24集这期间的故事。这段故事就是孝庄太后亲手培养少年康熙的一段经历,我就喜欢反复反复的看这一段。
比如幼年康熙要登基的时候,孝庄太后大气的告诉康熙:“孙儿,你记住,这大清的天由你来撑,这大清的地任你来踏,去吧!”说的那么的掷地有声,气势恢宏,让人精神为之一振。我就有样学样,在培养接班人的时候,就霸气地跟他们说:“这协会的天将来由你们来撑,这个组织未来的辉煌靠你们来续写。只要你们是真心,有想法,大胆的去做。就算失败了,不要怕嘲笑和指责。我和我这一届的干部们将成为你们坚强的后盾,这天塌不了。大胆的抓住机会,在这个平台踏实的去实现你们自己的价值和理想去吧……”结果大家都像打鸡血去做自己该做的事。也正是因为模仿《康熙王朝》孝庄太后培养康熙,将里面的管理经验拿出来用,用出了超乎想象的效果,自此我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坚定的信心,并通过《康熙王朝》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而爱上了中华传统文化。
书籍和电视剧终归是不同的。虽然书籍会有更多发挥想象的空间,会给人更多的启发。但对我这种确实看不懂书的人来说,电视剧刻画的惟妙惟肖的眼神、动作、表情、言语、说话方式能让我琢磨以后看的懂,并且能在生活中运用。但不服输的自己从此将看电视剧学习的时间花在了看书上。
最开始看书,不但不会看书,更不会选书。就是看到书店摆放出来的书,那个书名挺有吸引力,挺高大上的,就买回去看了。但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儿。几年以后,才慢慢琢磨出道道来。比如你想学习销售,你肯定要看乔吉拉德、博恩崔西这种真正实战的销售高手本人写的书,而不是那种名字挺吸引人,却是一个不知名的写书的编辑拼凑出来的文字。比如你要学习管理,那就要看看稻盛和夫、德鲁克这些真正成功做企业人的书。看那种东拼西凑的书,有时候还有毒。因为只是一个写手,对人家这个专业和领域并没有实战的经历,都是似是而非的东西。我曾经就中过毒,被这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把对该领域的正确认知都模糊了。
真正让自己看书开始有本质变化的是从杭州开始。跟着郑总学习“心灵成长”,郑总介绍我们看入门书籍,张德芬老师的《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在杭州的半年我一口气看了8遍。让人苦恼的是这书从第一遍看就觉着特别好。看了8遍,我更是认可这本书的好,但我没办法将这本书的精华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实际的运用出来,除了感叹自己太笨,没办法解决这个难题。当时我们早上到公司,郑总会花半小时带我们学习一篇稻盛和夫老先生的《活法》,曾经有位朋友送过这本书给我看,翻开就要睡觉,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面。现在有高人指点,经过一段周期的学习以后,越发的喜欢《活法》这本书,我就买了全套5本《活法》,一口气看了3遍。越看越激动,但还是没办法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实际的操作运用,当年的自己特别沮丧,特别的受打击,就觉得自己真的是太笨了,太笨了呀!
离开杭州回武汉待了一年,《遇见未知的自己》我又看了4遍,看到第12遍的时候,我终于慢慢可以将书里头的一些精髓发挥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了,虽然只能运用一点点,已经让自己窃喜不已,这给了我继续坚持这样学习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真正让自己再次在看书这条路上发生质变的是我去道场封闭式学习。一天到晚12个半小时的因果教育学习,本来是挺喜欢因果教育的,可一天到晚12个小时,大半年封闭式的严格学习,也觉得枯燥呀!虽然有图书馆,哪里还有多余的时间去图书馆看书?图书馆的书根本不让带出图书馆,指定在图书馆看。后来我惊奇的发现,咱们佛法的学习图书馆居然藏了一本《遇见未知的自己》,当时我觉得太不可思议了,如获珍宝,感觉这本书就是为我一个人专门准备的。既然老天爷都如此照顾我,我哪能放过这个机会。由于不能带出图书馆,我就买了个小本子专门抄书。学习时间太紧张,一周才能抄一章多一点点,每周周天半天的休息日就是我拼命抄书的时候。一周只能看一章,我就改变策略。把一章看五六十遍再看第二章。如果这一章有一句话看不懂我就没资格看第二章。幸好这本书分量不多,最多两天的时间就可以看完。所以每一章也就一刻钟以内的时间可以看一章。结果,这本书差不多被看了五六十遍吧!
这个效果是相当惊人的。后来辅导人心态,当别的年轻老师或者年长老师搞不定了,我自己总能出人意料的给出不一样的思维指导,总能让打了死结的事情有灵活的转机,全得益于在《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上下的功夫。甚至结合了另外的学习体系,隐隐然有自己独树一帜的辅导人心态的风格了。当然年纪轻、阅历浅,还需要慢慢沉淀完善。
现在的自己依然觉得自己看书还是笨笨的,但经过这么多年的坚持和努力至少可以快乐的捧起一本书去看了,再也不像从前那样看书就是一种煎熬和打击。也在心里默默的许了愿,等待一个更好的时机,要再次把《遇见未知的自己》一口气看五六十遍。因为许多好书和名人都介绍过,与其读100本好书,还不如把一本好书读100遍。我虽然已经浅尝辄止的品味了这段话的妙处,但我想更深层次的去体会。我想对自己说:“加油!看书学习的这条路迈过了最黑暗的阶段,但这条学习的路也只是刚刚开始罢了。”
感恩曾经那位友人的刺激,感恩郑总曾经的指导,感恩居然在佛法道场为我留下《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的某位贵人,更感恩自己的坚持。雨过天晴,踏上新的征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