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在做大大小小的决定,很多时候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掉入决策的陷阱,做出错误的决策。哈佛商学院的教授法兰西丝卡在《为什么我们的决定常出错》中告诉我们,外在环境干扰、内在决策偏差、旁人决策诱导是造成我们掉入“决策陷阱”的主要原因:
1. 信息的不同呈现方式带来的决策偏差
科学研究表明:信息的不同呈现方式,会对人们的决策产生完全不同的影响。
比如你看上了一件衣服,售货员给你说:“抱歉,只有最后一件了,但是这件也没什么问题”。你可能会想,这是别人挑剩下的吧?如果售货员给你说:“只剩最后一件了,你要再来晚,就没有了”。你可能会赶紧掏钱买下来。
还比如我们在写稿时,切入角度不同,对读者给予的决策影响也不同。一些媒体对灾难事件,如矿难,在报道时,往往会换个切入点,从采取的措施、救援过程中发生的感人事件等展开报道,从而影响读者的判断和感受。
了解了人的这种心理习惯,我们就可以在生活中理性思考,避免掉入决策陷阱,比如日常消费中常见的积分有奖。当然,如果你做营销工作,也可以把它作为一种策略,帮助自己实现目标。
2.“自视过高”带来的内在决策偏差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自己在团队中所起的作用。有人把它叫做“高人一等效应”,也有人叫它“自视过高”。
反过来,当一个问题出现在别人身上的时候,我们习惯把这个问题归因于别人,是那个人自身有问题。而当同样的问题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我们就不这么想了,反而会把问题归因于外部因素。心理学上叫做“基本归因偏差”。
这样的例子生活中比比皆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年终评先时,有些人总觉得先进非己莫属,但实际上别人并不这么认为。还有些人,总觉得别人“忘恩负义”,忘记了他当初怎样怎样,对方现在才能如何如何……都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作用。
知道了这种思维习惯,我们就要在生活中学会自省,学会制定合理的目标和科学的计划,学会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及时鼓励团队成员的努力,从而让我们的生活更和谐、更从容。
3.旁人决策的诱导带来的决策偏差
我们在做决策时,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包括陌生人、亲友和权威。
我们在新闻中常常看到众人合力救助遇难群众的宣传报道,也时不时见到围观群众麻木不仁的社会现象。为什么同样的情形,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有心理学家曾经做过类似的试验,发现只要有第一个人做出反应,很快会带动一群人付出行动,反之就是群体的麻木不仁。试验证明:人们会根据他人的行为来判断自己怎么做才合适,尤其是在我们觉得这些人跟自己相似的时候,也就是从众效应。
亲友能够对我们的决策施加影响,主要源于“喜好原理”。就是我们更容易接受自己喜欢的人提出的意见。
我们还容易受到权威人士的影响,甚至象征权威的符号也能十分有效地触发我们的顺从态度。留意一下牙膏广告,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形象占了多少呢?
了解了旁人对我们的影响,我们也可以有相应的策略来应对。假如你遇到了需要求助的情况,这时可以指定其中一人,向他求助。对亲友的影响,我们要量力而行。而对权威,我们需要问一个问题:“这个权威是真正的专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