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可以把人分为三类:参赛者、加油者、旁观者。
例如,对于高考,要参加高考的孩子是参赛者,孩子的父母是加油者,而隔壁的还读小学三年级的小花则是旁观者。
又如,对于生二胎,直接负责生产的媳妇是参赛者,公公婆婆、岳父岳母是加油者,而居委会的张大妈则是旁观者。
再如,对于NBA总决赛,上场的队员和球队的老板是参赛者,而粉丝观众是加油者,普通观众则是旁观者。
从数量讲,参赛者是最少的,加油者多一些,而旁观者是最多的,因为99.99%的人都是吃瓜群众。
从结果的影响讲,参赛者直接承担结果的成功或失败,加油者则是间接受到结果的成功或失败的影响,而旁观者则毫无利益在里边,不受结果半丁影响。
旁观者是置身事外,今天只讨论参赛者和加油者,聊聊为什么在事务面前,人们倾向于当加油者,而不是参赛者?
参赛者是直接参与事务,要出力出汗、用脑费神、焦虑紧张等等,承受直接的压力。
加油者也参与事务,但是间接的,只在背后发挥着影响,可能也要出力出汗、用脑费神、焦虑紧张等等,但程度是轻很多的,心态也会好很多,因为不用到台前表演,只是幕后使劲。
人们倾向于做加油者,主要是不用承担直接压力,但是成功后仿佛有他一半甚至更多的功劳。从性价比来讲,看起来是“更高的”。
二、
加油者的第一大表现,看的多、说的多,而行动的少。
四年一度的欧洲杯决赛,最激动、最兴奋的不是上场足球的球星、球员们,而是现场观看或守着电视机前看直播的足迷们。他们的喜怒哀乐完全被球场上的一举一动所牵绊,如果他们的球队赢球了,可以通宵达旦地恣情纵乐;如果输了,垂头丧气、郁郁寡欢。
对于非球迷,基本上没办法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情绪变化。他们对球赛如此痴迷、痴狂,是真的爱足球吗?据调查统计,无论哪类体育运动,大多数球迷们基本上不运动。
如果用“加油者”视角来分析、理解这个群体,则豁然开朗、洞见天明。
他们在电视机前拼命地呐喊、加油、助威,好似把自己带进比赛里,仿佛他影响、左右、主导着赛场的状况,比赛结果就有他的一份力量。
选秀比赛,粉丝们疯狂打call,兴奋之情超过偶像明星;国考公务员面试,个别家长来到面试楼下等待,祈祷着子女在里头发挥超常、一跃龙门;高考期间,考场外边的家长犹如热锅上的蚂蚁,焦虑不安地踱步…………
加油者的第二大表现,喜欢给意见、提建议。
小孩子取名字,七大姑八大姨和热心同事大显神功,各种推荐好名好字。在他们看来,取名字之事简单、轻松,按他们的建议即可。
看完一部电影,每个人都是评论“砖”家,从剧本、情节、主角演技、包袱、拍摄手法、主题……都可以引出大量“真知灼见”,但鲜有人会想“如果是我拍,我会怎么做?”
2015年,A股又见一轮牛市,证券分析师在节目里唾沫横飞,一副指点江山的作派,按照他的推荐去买卖股票,百万不是梦!只是牛市退潮后,那些证券分析师、投资咨询顾问还继续在节目里推荐、推荐再推荐。如果他们推荐的股票真行,我想他们早已赚的盆满钵满,怎么还要在电视里苟且生存呢?
专门给意见、提建议,甚至已经发展为职业了,如营养咨询师、股票分析师、职业规划师。但他们是社会里的人物吗?
加油者的第三大表现,常常比“参赛者”还要卖力。
加油者不是真正的参与主体,但了为了“营造”参与感,他们往往异常地卖力,竭尽全力地付出。
大学运动会,A同学参加了5000米的长跑项目,比赛那天刚好下小雨,赛程照常进行,班里几个同学一起扛着班旗给A同学加油,陪跑。后来我注意到,扛着旗的2个男生陪跑了12圈,虽然是在赛道的边上跑,一圈不到400米,但算下来,也有4公里多啊。这明明很有实力嘛,当时报名他俩咋没上呢?
L前年参加高考,他妈妈向单位请了半年假,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专业陪考。他妈妈不仅学习如何做营养餐,还学习心理辅导,为了给L减压;不仅包揽了L除学习以后的所有事情,空隙时还翻看L的高考复习资料,不时跟L交流看法。
因为不参加比赛,不知不觉中跑出超常水平。因为不是真正高考,全心全力地做出了“高三生”的模样。
加油者的第四大表现,拒绝当“参赛者”。
每到年尾,各大企业都张罗公司年会,少不了的是各部门要出文艺节目。同事间都会觉得对方很适合去表演,努力地证明“你才行,我不行”。最后的结局,部门领导把这项工作强制摊下去,多数情况是新人接手了,因为他们实际推不掉。
大一院里组织辩论赛,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派出4人组参赛。作为班干之一,班长和同学想要我参加,但那时我死活不乐意,硬是推脱掉,因为我害怕上台、害怕忘词。
为了弥补内心的歉意,也是班级需要,我做了很多工作:找素材、抠辩题、写辩词、模拟辩论。除了最后没上场,我跟一个辩手没有差异。毕业多年,大家谈起当年的辩论,只会说到参加的那四个人,好或不好。
三、
为什么成功总是属于少数人?
从结果逻辑讲,只有属于少数人,成功才叫成功,否则就和空气一样,不被稀罕。
从“加油者”视角讲,因为多数人倾向当“加油者”而不是“参赛者”,尽管他们渴望成功、聪明努力,但一开始就选错了身份,奖杯永远不会写上他们的名字。
一位好友,从毕业时就矢志考公务员,但参加了七八次,仍未上岸。她与我聊过几次反思总结,我凭着其他方面的经验,给了不少建议。我理解,凡考试的东西一定有套路、有捷径、有技巧。
这样的理解没有错,但是当实际去做的,会发现一场考试有很多的影响因子。后来因工作上的需要,我做了大量行测方面的题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100道、130道题,最终是跟综合实力成正比的。我所给的建议,没有错,但也没有用。
参赛者和加油者,身份不同后,立场不一样,角度不一样,心态也不一样,同样的事情所产生的影响和结果可能是迥异的。
敢于当“参赛者”,勇敢去做。你都没有上赛场,奖杯又与你何关呢?
人生路漫长,我们每个人都是平凡的,更多时候是旁观者,也一定会当加油者,但如果有机会做参赛者时,我一定要去争取,也希望你去珍惜、把握这样的机会。
推荐一个励志短视频:《勇敢去做,不要让一生留下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