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三·三三】
余寓西湖漱石居,有徽州汪明府见访,名乔年,字绣林,年八十矣。适余外出,未获相见。蒙其题壁云:“无人不识元才子,今我来寻李谪仙。底事闲云无处捉?教侬空荡钓鱼船。”
漱石居,清时西湖内某别墅。清代诗人洪亮吉有诗《月夜自涌金门泛湖至漱石居》。“枕流漱石”,本是“枕石漱流”,《宋书·乐志》载,三国·曹操撰有《秋胡行·晨上》篇:“名山历观,遨游八极。枕石漱流饮泉。”后因为一个典故变为两者并用。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孙子荆(楚)年少时欲隐,语王武子(济),当‘枕石漱流’,误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意思是,孙楚年轻的时候想要隐居,和王济(卫玠之舅,骠骑将军,有雅容)说话时,原本应说“枕石漱流”,口误说成了“漱石枕流”。王武子问:“水流可以用来枕睡,石头可以用来漱口么?”孙楚说:“之所以说枕流,是要清洗我的耳朵(参见“许由洗耳”);之所以说漱石,是要用石头砥砺我的牙齿。”后用以咏隐居生活。
汪乔年(生卒年不详),字修龄,号绣林。安徽寿州(今寿县)人。少孤,应科举无成。后入赀为郎,旋以忤上官罢归。能诗。工草书。善画山水,尤长白描人物。享年甚高,八十岁时,曾于杭州访袁枚未遇,题壁而去。有《碧玉壶天题画诗》、《绣园诗话》、《尺牍》、《金台纪行》、《梨花楼诗》。
明府,音míng fǔ,“明府君”的略称。汉人用为对太守的尊称。清代时为对知县的尊称。《汉书·龚遂传》:“明府且止,愿有所白。”《后汉书·张湛传》:“明府位尊德重,不宜自轻。”唐·李贤注云:“郡守所居曰府,府者尊重之称。”唐以后多用以称县令。唐代别称县令为明府,称县尉为少府。后世相沿不改。清代官场中在平时交往及非官方文书中不直接称正式官衔,而用代称,如知县称“明府”,知府称“太守”,道员称“观察”,巡抚称“中丞”等。
元才子,唐代诗人元稹的雅号。《旧唐书·元稹传》:“穆宗皇帝在东宫,有妃嫔左右尝诵稹歌诗以为乐曲者,知稹所为,尝称其善,宫中呼为元才子。”
李谪仙,指唐代诗人李白。《新唐书·李白传》:“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 ’”此后,李白“谪仙人”之名渐传,李白亦自号。
底事,音dǐ shì。释义:1、何事。唐·刘肃《大唐新语·酷忍》:“天子富有四海,立皇后有何不可,关汝诸人底事,而生异议!”宋·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侍制赴新州》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清·赵翼《陔馀丛考·底》:“江南俗语,问何物曰底物,何事曰底事。唐以来已入诗词中。”2、此事。宋·林希逸 《题达摩渡芦图》诗:“若将底事比渠侬,老胡暗中定羞杀。”清·李渔《蜃中楼·怒遣》:“归向慈亲告,底事羞还怕。”
侬,音nóng。本义是“人”,也引申为“你、我、他”,多用于吴语语系地区。在古吴语中,“侬”是“我”的意思,多见于旧诗文,古吴语(南朝以前)以“我侬”或“阿侬”表示“我”。李白“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的“侬”也表示“我”。本条诗话中“教侬空荡钓鱼船”的“侬”即表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