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第一次听到老师说他读完彼得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 记住了一句话——一次只做一件事,并且还把它反复验证用了20年,直到成为自己的本能习惯,当时觉得很诧异,不太能理解。因为从字面意义上来看,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原则,直到自己亲身体会觉察,才发现它做起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前天晚上,当我准备按计划检查修改朋友的文章,在电脑上登陆上微信,结果发现朋友发来的一个提示,叫我去看社群里同学发的一个信息,便不自觉立马想去关注他发了什么。看到后又开始和朋友讨论起这件事,并且思绪里一直在关注这件事,整整拖了30分钟,才意识到,应该要做正事了。
打开文档5分钟,似乎还没能进入状态,就打开音乐,带上耳机,试图让自己进入到专注的工作状态。不一会儿,孩子在一旁兴奋地大喊:“妈妈,你快来看,我又学会了一个新动作!”我赶紧放下耳机,好奇地想看看孩子到底又有什么进步,发现她能做到空中倒立,立刻又准备拿起手机给她拍照记录。
就这样,又过去了半小时。再坐到电脑前,发现时间快到9点,距离原本计划的9点半洗漱只有半小时,觉得时间太短,也做不了什么事,想起白天和同事讨论服装品牌,索性又去了解有哪些适合自己的品牌。
等到晚上复盘时,回头一看,这个晚上似乎一直在忙,但却什么又没干。一次只做一件事意味着一段时间注意力只能放在一件事情上,而这件事情一定是重要之事,做到这点,才算达到了高效的自我管理。
为什么我们很难做到这个看起来很简单的原则呢?诱惑太多?太贪心?注意力分散?这些仅仅是表面原因。本质上还是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够透彻。一次只做一件事的背后,隐藏着资源、时间、精力的有限性,我们的注意力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放在一个地方,这是规律。做不到,是因为我们忽视了规律,认知不到位。
要真正做到一次只做一件事,首先要正确理解这个原则背后隐藏的含义,其次才能做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基于此,昨天晚上我给自己设定几个刚性要求:
1.把手机锁进抽屉,避免自己无意识地拿起手机;
2.和孩子约定好,妈妈专注时间不打扰即可获得奖励积分;
3.电脑界面不登陆微信;
4.用计时器记录专注时间;
采取了这些措施,我终于克服了注意力分散的问题,在一个半小时里只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成就感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