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要听话的。大晚上还硬要喝红茶。喝茶前竟忘记了没有吃晚饭。临睡前,肚子饿又脑袋兴奋。便爬起来找吃的。
我端了一篮子煮好的毛豆,拿了画了莲花的盘子装壳。
吃了几口,觉得味道不够便放下。从包里搜出一根“士力架”来充饥。这会倒舒服了一些。
抬头一看。桌子上还放着《苦瓜和尚画语录》和茶具。心里乐滋滋。一点一点地在家里经营出自己要的氛围。
睡前咨询了朋友如果想系统性的了解书法和国画,应该先从哪些书籍入手。没想到回复如此快速:邱振中,高居翰,中国绘画史都是非常不错的书籍。于是心里便开始盘算着接下来要买的事物。“书,天然粘板,衣柜,贴墙纸,挂画....."
又去翻看了一下微博。看见李南心写的一段话,感触很深。摘录下来了:
“中国家庭的教育,很大的问题在于我们给了孩子过度的关注。观察中国家庭的饭桌,一旦桌上有一个孩子,几乎全部成年人的注意力都会灌注于ta。哄孩子,逗孩子,喂孩子吃饭。成年人丧失了自我。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为人父母者的微信头像,很多是孩子的照片,名字也许改成“×××爸爸(妈妈)”。这样深重的爱对于儿童未必是一种福佑,ta被置于家庭的中心位置,甚至是最高的位置,但ta更需要的是一种保护和引领,从中ta学会信任和臣服,学会如何做一个孩子。
喂饭也是一个中国特有的教育问题。我们常常看到儿童心不在焉地玩着电子设备、玩具、看动画片,成年人在一旁苦口婆心地给孩子喂饭。这种情景是可怕的,我们在培养残疾人。”
自从开始尝试去做少儿相关的文化艺术培养的课堂后,会接触到很多家庭。就目前为止,确实看见很多类似上面叙述的场景。而我由于缺乏育儿的实战经验,也很多时候出于让孩子赶紧安静下来的考虑。我也常常会做出类似哄孩子的事情。
前几天有一个美国和加拿大的小朋友来店里做陶艺。她们是两个完全不同性格的孩子。加拿大的Hana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不要别人对她的任何事情插手。也非常的好动和对每一件物品都充满了好奇。不停地摸每一件陶艺作品和画作。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去触碰摆放的剪纸拼画。我下意识的担心她会把画弄坏,便大声说了句:“不要动。”她立刻把手收回来,插着腰说:“你不可以这样子说话,我不会把你的画弄坏,也不会把你的画拿走的。你不可以这样子和我说话。”我其实非常赞赏她这样子的表达。我连忙说:“对不起,是我多心了。”这是多么愉快地和一个3岁的小朋友之间的对话。我们是否有这么勇敢地表达自己感受的时刻?
美国的Zoe则只会哭,不爱动手。做任何的物品,都是要我来参与完成。我们一碰她的作品,她便会哭。她会说很贴心的话:“你是一个好老师,我很喜欢你。”拍照的时候,她也会做各种古灵精怪的动作。她有一个粉红色的面具,我说借我戴的时候,她会说:“如果你喜欢她的话,我可以把它送给你”。她会做妈妈喜欢的粉红色的花朵送给妈妈。
这前后似乎是两个话题。我把它们放在一起了。睡不着的时候,便会有很多的怪想。打坐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