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谈教育就必须谈人,教育离不开人,其服务对象是人。人愿意接受教育,就是为了让自己能更好地生存、生长、生活、生产,让生命更有意义和价值。
人类起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世界上一切生物都是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不停进化而来。人和其它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会交流、能制造并利用劳动工具。人类在远古时代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要想生存下去,经过一代一代地摸索、探索,慢慢学会了利用肢体、声音、手势等进行群体交流,发现、发明了石块、树枝等劳动工具,慢慢学会利用劳动工具,群体捕获猎物,才逐渐进化为最高级的灵长类动物——人。
我们认为,人在慢慢进化过程中,教育也就伴随着人的进化不知不觉诞生了。
一、教育起源
世界上关于教育的起源,主要有三种观点:
1.本能起源
利托尔诺(法国哲学家)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中提出,教育超出人类社会范围以外,在人出现之前就产生了。他根据对动物的观察得出结论,认为动物界就已存在教育活动:大猫教小猫捕鼠,大鸭子教小鸭子游泳。生存竞争的本能就是教育的基础。动物为了保存自己种类,会利用自然赋予他们固有本能而把自己的“技巧”和“知识”传授给幼小的动物。
2.模仿起源
孟禄(美国教育史学家)在《教育史教科书》中从心理学角度对人类教育进行了说明,史前社会的教育是从无意识的模仿开始的,当这种模仿过程变成有意识的过程时,教育就真正出现了。这种心理活动一直伴随人至今。
3.劳动起源
恩格斯(原苏联教育学者)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提出,只有当人认为自己和自然之间需要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时,人们学会使用他们时,人们需要老一辈向晚一辈传授劳动经验和知识技巧的时候便产生了教育。
我们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远古社会教育直接发源于上古先民的谋生方式:燧人氏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宓羲之世,天下多兽,故教以猎。渔猎是人类最古老的谋生方式之一,远古教育与谋生技术的传播与应用结合在一起成为最早、最原始教育的最明显特征。教育就是传授生存技能,例:如何打猎觅食、如何筑巢做窝等。
教育出现很早。在人出现以前教育就已存在,教育是动物生存的本能传递,教育首先来自模仿、来自劳动,是老一辈向晚一辈传授生存技能和生活常识,随着教育的发展,慢慢增加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教育。
教育与人密不可分,所以人一生下来就要接受教育,接受良好教育以使自己能更好生存下去!教育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满足生活的需要、满足生产的需要、满足生命的需要,教育是养成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习惯,而非为了考试考高分、上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选个好伴侣、过上好生活……
二、教育的本质
《易经》指出“蒙以养正,以圣功也。”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人心中的正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正气,教育的方法是用正道来培养人。
1.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蒙以养正。
教育是以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用一颗心感染另一颗心的神圣事业,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教育的本质并不在于传授或接纳多少外在的、具体的知识、技能,而是要从内心深处唤醒孩子沉睡的自我意识、生命意识,促使孩子价值观和创造力的觉醒,以实现自我生命意义的自由自觉的建构。
2.教育的方法是“养”。“正”需要精心养护才能茁壮成长。
三、最重要的教育原则
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卢梭)。
教育即生长,教育的使命就应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
什么是最好的环境?
1.自由的时间。
2.好的老师。
四、什么是教育?
1.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卢梭、杜威)。
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
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2.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杜威)。
儿童期生活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不可把它当作人生中一个未成熟阶段,只想让它快快地过去。
儿童期是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也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又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
外孙女已很优秀,老师和家长却不切实际追求所谓的满分……昨天傍晚,女儿拿着外孙女接近满分的试卷,不停地批评、指责,孩子一脸茫然。孩子本应享受快乐幸福的暑假,享受父母的爱心陪伴,在现实、功利的社会巨大压力下,不得不牺牲兴趣、放弃休息参加所谓的幼小衔接班,孩子不乐意、学习时间长、吃得饭食差,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周六依然上学,学习那些早已学过的东西,取得的优异成绩不但没有被肯定、鼓励、表扬,偶尔有点小失误,家长还不依不饶,怪不得孩子上幼儿园每天快快乐乐,去衔接班每天哭哭啼啼,不是孩子有问题,而是大人有问题!
3.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西塞罗)。
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至圣先师孔圣人主张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的事情。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
4.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怀特海)。
5.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林语堂)。
教育的真谛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育智力活动的习惯、独立思考的能力等,这些智力上的素质显然是不可像知识那样传授的,培育的唯一途径是受具有这样素质的人——不妨笼统地称之为大师——的熏陶。大师在两个地方,一是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另一便是在大学里,大学应该是活着的大师云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