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刚刚毕业,在寻找循序渐进进入社会的方式。前段时间,朋友A在我微信上的评论引起了我的思考。她评论了一句话:“在生活前要先能生存。” 然后我回复她说:“生活这个词包括了生存”。然后她回复:“我觉得生存只是饱腹和居住,生活有诗和远方。” 从那以后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这句话乍一听好像没什么问题,细细想来却总觉得哪里怪怪的。
她的这两句回复展现了一种很值得研究和深入看一看的世界观。“诗和远方” 摘自与高晓松的歌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在歌曲中,这句歌词的唱法和音调都很积极。给人一种 ‘美丽,的诗和远方错觉’。从我观点来看,诗和远方的意思被大众文化严重的美化并曲解了,为了和代表现实的 ’眼前的苟且’ 形成对比。
我先从字面意思来入手。现实中和历史上,诗,不仅仅是充满浪漫和情怀的,也充满苦难和挣扎。换句话说,写诗的不是那些饱腹居住都满足得妥妥的人们,闲来无事的时候写的。北岛在他书中提及过一个他的朋友,很爱写诗,但一种不知道写什么也写不出来,北岛很困惑其原因,到了朋友家才恍然大悟,朋友家很富足,家庭很早获得商业上的成功,朋友天天闲来无事在泳池边喝着鸡尾酒戴着墨镜的时候,能写出什么呢?北岛写道,写作的人就像是病人,而写作是一种心理治疗。有些诗是感慨万千的,有些诗是充满迷茫的。诗人不仅仅是表达一生的苦难,也是表达其对这些苦难的主观理解,表达某种在迷茫和清晰间的平衡。
再来说说远方,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远方指的不仅仅是地域上的远方,而是文化和心灵上的远方。探索远方最根本的驱动力,是理解未知的好奇心和决心,与对不同现实观无条件的尊重。用 ‘现实观’ 而不是 ‘世界观’ 的原因是,世界观是一个更客观的观点,而现实观指一个人对其现实的主观理解。当遇到和我们世界观不同的人是,我们起码可以做到基本的理解,但和我们现实观不一样的人,总是给人莫名的不安感和恐惧。大到例如宗教狂热者,精神病患者。小到例如你身边的朋友和家人,都会和你的现实观有一点点不同。从这点来看,‘对不同现实观无条件的尊重’ 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而这,就是探索远方的意义。如果你在所谓的远方,但照样只在自己脑海里兜圈,对各种人品头论足,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先复习一遍自己对世界的偏见,然后才能开始这一天,你就跟没去远方没什么差别。
如此看来,诗和远方这两个因素,都不是来得舒服的。更完全没有必要以 ‘有能力生存’ 作为直接前提。如果你心中有诗和远方,即使你在穷途落寞你也会望着夕阳感概叹息,如果你把 ‘诗和远方’ 简单的看作生活之上对生活的美化,再懂怎么生存的你也会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个乞丐对人生百态和对人间苦难的感悟之深度,一个失去尊严的乞丐内心的深度,是普通人难以度量的,光辉只在极度的阴暗下产生。这些或许换不成资本,但这些都是人性的光辉,是人性的光辉,就是诗,是人性的光辉,就是艺术,是人性的光辉,就是远方。
或许那句歌词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的原意是,“生活不止你现在生活的这个维度,还有很广阔的天地,还有很多你未经历的喜怒哀乐和你未见过的人间百态”。而在人们理解的版本中,似乎 ‘眼前的苟且’ 被理解成了无法改变的现实,而 ‘诗和远方’ 则代表了某种高于生活高于现实的超我存在。而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诗和远方代表的就是更好的生活和更好的自己。因而人们产生了 ‘诗和远方’ 是要以某种生存的经济条件为基础的幻觉。
或许是因为我涉足存在危机的水太深,使我对这句歌词有此番理解,而 “生存只是饱腹和居住,生活有诗和远方” 的陈述,以我的角度看是大众在一个无意义的世界中寻找意义的一根稻草,一个回答 “一切是为了什么” 问题的答案。因为在我的字典中,‘诗和远方’ 本身就意味着放弃答案,放弃某种固化的现实的路线,涉足未知涉足探索生活的其他维度,为经济压力和生存奔波,本身已经是诗和远方的一部分。
朋友 A 在几周后在朋友圈发了几张梵高向日葵的照片,感概其美。不知道她在拍摄这些代表诗和远方的照片的时候,有没有看到那个一生没有卖出去过一幅画的梵高,因为那是诗和远方的真正载体。
没有讽刺朋友 A 的意思,她对我有处处的照顾和帮助,她我行我素的,很酷,很热爱生活。感谢她在我的朋友圈下评论,从而使我意识到我自己的观点,激发我对这些词句的思考,从而得以阐述出来。
- 斜屋顶 202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