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吃常德牛肉粉,是在长沙读书时候。
从宿舍到教学楼的小路上,有家小店,招牌写“常德牛肉粉”,门口整整齐齐摆了四五个大铁桶,里面装各色调料汤水,红红火火,油气很足。
叫上一碗,红色辣汤配白色细圆粉,牛肉片切得薄薄的,和翠绿的香菜一块儿放在最上头。筷子下去,一个黄酥黄酥的虎皮鸡蛋浮上来,咬一口,辣汤汁儿渗进去,鸡蛋就很有滋味了。
我说这家常德牛肉粉真是好,常德本地的同学一哂:“你还没吃过更正宗的!”
说“下次”带我去常德吃,但 “下次”在中国话里,很多时候就代表“永远没有那一次”,所以到现在,我也没吃过“更正宗”的常德牛肉粉,心里难免惦记,想有机会了,要去常德吃粉。
常德在湖南省北边儿,靠洞庭湖,历史很古,战国晚期(公元前277年)就建城了。只是那时候常德还不叫常德,叫“张若城”。张若城附近是兵家相争之地,战事不断,百姓日子很苦。汉高祖刘邦得天下以后,给张若城另改了名字,叫“武陵”,取“止息战争,建立和平”这么一个好意思。
汉代以后,魏晋南北朝再到隋唐,武陵换过好几次名字,直到南宋,也因为战事频繁,人们想讨个更吉利的意思,就从《诗经·大雅》里找了一篇诗,序里说,“有常德以立武事”,将帅打仗可以,但请你们时刻惦记百姓,勿忘德行,不要行滥杀之事...
这个意思,的确比刘邦的武陵更好些,“常德”这个名字,就一直沿用下来了。
作为常德历史上第二个名字,很多人都知道武陵,但不是因为刘邦,而是因为陶渊明(公元365年—427年)写的《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沿着数百步的漂亮桃花林走下去,很快能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口,这武陵渔人好奇钻了进去,走过几步狭长黑暗的山洞,豁然开朗——豁然这个词真是好极,叫人眼前一亮。大片灿灿的平原土地,或者还有青青长成的嫩苗。鸡啊狗啊,穿梭其间,偶尔叫上一两声,咯咯咯,汪汪汪,那些青色就闹起来了。
住在这里的人见到渔人都很吃惊,因他们是为了躲避秦朝末年的战乱,才费苦心找了这么个山洞平原,自信不会被人发现,却没想到来了个武陵渔人。拿人手短,吃人嘴软,赶紧好吃好喝地招待他,叮嘱这渔人不要将山洞里的事告诉其他人。
谁知武陵渔人的人品不大靠得住,表面答应,出去后立刻禀告了地方官。地方官一听,还有这么好的地方?赶紧派人去找,只可惜,那些隐居人始终没有真正信任过这武陵渔人,猜到他一定会泄密,便先将人诳走,再把山洞封住,桃花源,到底不见了。
这个故事,后世解读许多,大多是“乌托邦不可达到”,“陶渊明借此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云云。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的确和秦末很像,战乱迭起,到处都不安稳。他亲身经历过的孙恩起义,从现在的绍兴、宁波那一带起头,才十多天时间,就有数万人响应。孙恩这些人非常仇视世家大族,宁可错杀,不可放过,很多无辜的人只是因为出身不错,就被误杀。
民间起义叛乱不断,皇帝依然不争气。政事不明就算了,还经常在宴会上写露骨的淫秽文章,赐给臣下,行为放荡得很。眼见这江山社稷无可救药,陶渊明就“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了。但他归隐,不是天然地喜欢恬淡安逸,心中仍有不平,所以就有了这么一篇《桃花源记》,想寄托自己未得的理想。
思想固然很有深意,但这篇文章,不读那么深,单看景色也很好。尤其数百步的桃花林——人家说桃花难画,因要画得它静,陶渊明的桃花林却有这样难画的静意在。虽是缤纷落英,但落下时悄无声息,眨眨眼,水面地上就颤颤铺开一层绚烂。花明日丽,人的心情也亮堂起来。
这么阔朗的文章,在当时就很流行。尤其萧梁一朝(公元502年-557年),王公贵族几乎没人不喜欢,陶渊明的名气,也是他们捧起来的。
平民百姓里,武陵人黄闵也很惦记桃花源。他写的《武陵记》,是最早的常德方志。后世注解史书,《史记》《资治通鉴》《太平御览》...都曾引用《武陵记》;唐代武则天的儿子李贤,注释《后汉书》时,也用过,是记载武陵风物的权威。
这权威的《武陵记》里,好几处都提到了桃花源,可见桃花源的确是武陵盛景。
盛景是桃花源,盛事就是祭盘瓠了。
盘瓠是武陵苗家信奉的祖先,原型是狗,但又不是一般的狗,它是由虫变过来的。
三皇五帝时候,帝喾的王宫里住了个耳朵痛的老妇人,找了很多医生,都没治好。这么痛了三年,终于来了个名医,给这老妇人诊治了一回,往耳朵里一挑一拉,嗬!
出来蚕茧那么大一条虫!
大概是觉得稀奇,老妇人将这虫养在了盘子里,没想到不大一会儿,这虫就起了变化,居然成了一条五彩斑斓的狗!活蹦乱跳地在宫里跑来跑去。因是在盘子里变出来的,所以就叫它“盘瓠”。
后来帝喾和戎吴打仗,说,谁能杀掉戎王,我就把女儿嫁给他。盘瓠偷偷上了战场,它是狗,戎吴那边儿自然没什么防备心。盘瓠就借此机会,趁戎王不注意,一口将他的头咬了下来,立下大功。帝喾心里很为难,他当初许诺嫁女儿,怎么都没想过,最后立功的会是一条狗。将女儿嫁给狗——这叫什么事儿?
盘瓠善解人意地说,你将我放在金钟里面,等过七天七夜,我就能成人啦!本来是个好主意,谁知道帝喾的女儿辛女担心盘瓠闷在金钟里不吃不喝,饿死了怎么办?第六天的时候,忍不住将金钟打开了。
这可好,身子成了人,头还没来得及变过来!
盘瓠进金钟前,说要七天,那就一定要满七天,少一分一秒都不行。现在才过六天,术法失效,也没其他办法补救,只好以犬首人身的模样和辛女结了婚。盘瓠本来期待自己能变作人,和普通人一块儿生活;结果现在成这么一副不人不狗的怪模样,心里不乐意,就带辛女去山上,找了个石窟定居下来,慢慢有了子孙后代。
黄闵在《武陵记》里说,武山(今常德河洑山)半山腰有个石窟,里面有条石狗,就是盘瓠的遗像。
当地苗家把盘瓠叫做“盘王”,每年五月,要以赛龙舟的方式祭祀它。
不知道的,以为他们是纪念屈原,苗家人不祭屈原,《漫水神歌》说,“人家赛舟祭屈原,我赛龙舟祭盘瓠”,一个原因是将盘瓠当做祖先,所以祭它;另一个原由,是苗家传说,盘瓠后来被六个儿子打死,扔到了溪沟里,辛女和女儿们驾着独木舟,满江满水地找他的尸首,所以要赛龙舟。
这个传说叫人有些难过,庆典却很闹热。
每年五月初一,族长带着族人去盘王庙,摆上刀头牙盘,点燃纸钱圣香,酒与茶各敬三杯,再唱《接龙歌》:“且艄停来慢艄停,慢慢艄停将歌论,别人划船端阳节,船溪划船有根本。盘瓠原居辰州府,辰州府内有家门,庙堂设在木棺上,赫赫威灵多显神……”唱完歌以后,就把盘王庙里的龙头抬出来,一边儿敲锣打鼓,一边儿放鞭炮,将龙头送上船,再比赛划龙舟——从初一到十一,整整十天。
这种龙舟,自然和平时的木船不大相同,沈从文先生在小说《边城》里写过,“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还写了当时赛龙舟的盛况,“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蓬蓬镗镗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围观的人很多,乌压压一片,你挤我我挤你,河里赛龙舟的情形未必能看清,但咚咚咚,锵锵锵,咣咣咣,锣鼓蓬蓬镗镗的声音却很分明,叫人舍不得移开步伐。
除了五月赛龙舟,每年正月初一,也要祭盘王。将狗背在身上,绕炉灶走三圈,然后全家拜狗;吃饭也不用碗,是将鱼肉酒饭放在木槽里混合起来,蹲在地上吃。天旱时候求雨,让小孩子一起抬着狗,“带上柳条,或扎成草龙,各处走去”...
这类祭祀盘瓠的事,有很多,外地人觉得新奇又好玩,殊不知武陵的风景和风俗一样,也有大趣味。桃花源是动中带着静静的美,其他地方却反过来,静处有大动的活泼。
譬如风门山,有三百多米高,三百多米算高山吗?放在现在,大概不算的,但古时候人觉得高,哗,去地百余丈呢!高已经很可被记住了,每次要起风,风门山上的石门都会冒黑烟,滚滚缭绕,着了火似的!当地人不惊不怕,静候它盘旋而上,渐渐散却——起风了。
还有一座虎齿山,跟老虎牙齿似的,山腰处略弯折,顶上极尖。每年六月要去山里祭拜神明,不然有老虎要出来害人。
最安全的该是石帆山?长得跟船帆似的,层层叠叠,像是泊在湖里的大船,如果能添些五彩缤纷的颜色,那就再好不过了。
参考文献:
《武陵记》《晋书》《梁书》《南史》《资治通鉴》/《边城》沈从文/《陶潜评传》李锦全/《桃花源记旁证》陈寅恪/《 <桃花源记>新论》龚斌/《<桃花源记旁证>发覆》李光摩/《再议<桃花源记旁证>与桃花源之虚实》吴国富/《<桃花源记>与两晋占田制》高淑娟
《<桃花源记>在南北朝时期的传播与接受》刘志庆
《论<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归隐体验》张维
《对<桃花源记>中叙事矛盾与叙事真实的重新认识》柳永祥
《试论盘瓠神话和苗族族源》石建中
《试论<武陵记>与“仡僚”之称 》赵永忠
《武陵记》数种及其辑本考论 张帆帆; 党亚杰
《<桃花源记>的“草本”与“定本”问题——陈寅恪<桃花源记旁证>补说 》范子烨
《新探<桃花源记>原型》 陈致远
《魏晋南北朝时期常德的历史人物及文化》陈致远
《从武陵古方志看<桃花源记>原型》陈致远
《常德在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名称考略──兼考其早期治城地望》陈致远
《沈从文小说与苗族盘瓠崇拜》胡斌
《从蚕马神话到盘瓠神话的演变》吴晓东
《瑶族远祖盘瓠传说再研究》张有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