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花了二三十个小时,重新把老大讲课的转录文字看了一遍,把作业也算比较认真地补了四课,希望快点追上,可耳边传来一个声音:慢慢来,持续做
5个收获:
1:永澄老师在译序中读出了一个结构---体验,感受,行动
2本书的核心是X----分析阅读。所以第一篇是X的准备,第二篇是X,第三篇是X的应用以及X的高级技术----主题阅读。这样理解,整本书逻辑就很清楚了
3为什么很多在道理我们都听过,但依然过不好一生?根本原因是:要真正理解一句话,必须经过这几个步骤:体验,感受,思考,应用,验证。没有经过思考,应用。一个道理哪怕你听过一百遍,你也不可能理解它,你最多只是记住了它。而记住和理解是完全不同的。举个例子:在一些财商的书籍中,经常会有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达到财务自由,很关键的一点是要努力创造被动收入。好,哪怕你听别人说了一百遍“要达到财务自由,很关键的一点是要努力创造被动收入”你把它都背下来了。可是,你连哪些方式能产生被动收入,应该怎样才能产生被动收入这些基本的东西都没思考过,你怎么可能深刻理解这句话。相反。如果你思考过创造被动收入的途经,比如投资股票,买房出租,而且你还去实践了,尝到了当房东的甜头。体会到了不用上班也能养活自己,可以一心投入到自己热爱的领域的激情。有了这种实践的体会,你会对“要达到财务自由,很关键的是要创造被动收入”这句话体会更深刻。这句话经过你的思考和实践后,变得似乎有血有肉。它不再是一堆简单的文字符号。一个没有真正经历过股灾的人,无法深刻体会“炒股三要决:低仓位,止损,顺趋势”,没有经常长跑,慢跑的人,永远体会不到“慢跑可以让你精力充沛,心情愉悦”一个没有书写习惯的人,也很难体会到“书写可以让自己更好的思考”一个没有把英语用起来的人,也无法体验“学会英语,仿佛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这句话。很多道理,技能只能习得!!而不是学得!!
4如果一本书很容易读懂,没办法提高理解力。要提高理解力,应该读些超过自己理解力的书。
5辅助型和非辅助型只是两种阅读的方式。并不能说辅助型的就不是主动。判断是否是主动的标准是学生有没有学到东西。
1个感受:
一百多号人共同读一本书的氛围很好,会逼着自己读完后做些功课消化知识。学习方式不再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而是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比如看彼此的作业,有时看到别人的作业,对自己也有启发。
2个改变:
1行动上的改变:以后读书养成边读边猜后面内容的习惯,刻意训练结构化思维。
2行动上的改变:争取多做作业,多书写,写是为了更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