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来到拓思,是个偶然也是个必然。2018年,决定从做了十年的品牌内部传播职能跨界来到HR,说跨界是感受到从做内部媒体,做活动,做推广,以结果为导向的思维,转向focus在“人”,从之前把人作为沟通的target audience到现在需要的Service Personnel,成为团队和Leader的伙伴,内心欢喜兴奋也满眼挑战,同时恰逢公司人事职能转型,在组织发展和个人职业转型的关键时刻,遇到了拓思,更加清晰了未来十年甚至更远时间要走的方向。
初识M1在去年的8月,短短三天带来的是思想碰撞的sparkle和力量,被自带光环的吴导和Vicky在现场磁场一样力量的吸引,更让我buy in的是每个同学都不简单,分享的内容走脑走心,所以,迅速排除了三岁的儿子还小和地域限制(SY<=>BJ X 7)的干扰,坚定地选择了拓思。
三天的M1下来,感觉每天都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每天满满的正能量,复盘的过程里沉淀了一些感受和收获。
首先,要想影响他人,就要先搞定自己。如何重塑要从清空和打碎做起,做个归零。碎的彻底,清的干净,才能重塑。人的本能都会习惯于在自己的舒适圈,因为安全,没有恐惧;因为熟悉,没有不安;有多么的不愿改变,就会有多么的抗拒,因为会痛!所以学习教练是“痛并快乐着”是吴导给我们的第一行字。
接下来,我到底哪不对了?
需要从哪里找到自己的内驱力?
我需要改变吗?
我在问自己,甚至在拷问自己。其实答案也都在自己,就是要放下那个“我”。
如何清空?
记得之前听过在营销界有个常见的说法叫做“知识的诅咒”,是说对那些过于熟悉的产品特质或者一些认知,由于信息的不对等,我们在解释给别人的时候,很难把知道的信息完全解释清楚,或者说我们的大脑很难想象世界在未知者眼中的样子。
所以,在这里我把它和“已知障&归零”做了一个链接,为了避免用已知的东西去合理化身边的所有事情,也为了更加的开放和接纳,我要打破知识的诅咒,打破认知的限制。
要接受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洋,也不是所有的观点都只有对错,这样才能学习得更纯粹,带着好奇心和初心,带着坚定,一路向前。
其次,从知道到做到,再到知行合一。
从知道到做到可能隔着千山万水,也可能一句话就能点醒,重要地是能够有觉察,有行动。每次听VUCA、马斯洛、乔哈里…..,都会有新的发现,这次给我的最大觉察和感受是,现在的商业环境对管理者更需要的是探索和关注员工的内心,无论领导者的六个角色怎样完美地排列组合,都要关注到员工被看见和被听见的诉求。
我们了解了要用心来建立连接,那怎样开展有温度地对话就是每个领导者要修炼的,这种温度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做到精神上和情感上都百分百存在,才能建立和保持对话中的相互信任,而且信任是一种感受,也是一个变量,要能保持高度的敏感度,感受它的存在和波动,有了偏离随时拉回来。我的mission是,坚定的践行和推行leadership as coach!
吴导的现场教练在每次拓思的课堂上都必然是亮点,这一次的大师分享也让我对教练有了更深的直观感受:教练是一个向内探索的过程,它可以是一面镜子,也可以是一把钥匙,如果被教练者不肯直视镜子中的自己,或者拿着钥匙去开错的门,那要怎样应对?
内心的潜台词是那我还能拿他怎样?
这场对话太真实,真实的感受到了被教练者的困惑和内心的信念,有拧巴,但是就是走不出来;作为现场的观众,如何在我们夹杂了情绪反应或者不能百分百确认的同理心来感受一场教练的时候,我们是否还能保持中立,hold住自己的批判心,不掉到情绪当中去?甚至是否已经被男主描述的“剧情”带偏了,这些都是未来要在教练之道上精进的关键。
教练真的不是神,是支持有意愿的被教练者成长的,切记不能揠苗助长!
最后一个很有感受的过程就是关于倾听。辛苦了台前分享经历的同学,也锻炼了台下的我们。自从了解了洋葱倾听,就对倾听的能力越来越关注。当我们要听见、听到、听懂所有的内容、事实、演绎、真相,再加上动机、情绪和假设时,真的会有一种手忙脚乱的感觉。那一场倾听的过程是对各路感官的洗礼。倾听是做教练要修炼的基本功,去听被教练者内心的声音,背后的信念,折射的价值观,才能带来改变的力量。
当知当觉:借着M1的感受也算是整理一下思路,借此回看过去的两年,在自己身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职业的转型,生活的蜕变,一向乐观向上的内心有时会纠结,有时会感觉脱不下那重重的壳,甚至会放不下,看不清,挣扎着;教练是一场向内探索的过程,修己达人,在思变的过程中,找到前行的方向和自己真正想要的核心价值观“成长”。
生命中注定要经历一次次的不同,才会定义出自己想要的成长和蜕变模式。当你真心渴望成为那个强大的自己的时候,整个宇宙都会来帮忙。感恩遇到拓思,有幸加入PCP19,前行的路上,我的宇宙里有你。